这些说法代表了学界关于子张与墨家的一般看法。韩愈在《读墨子》一文中,首先提出“儒墨相通”的命题。其谓“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对理解子张与墨子关系很有启发。墨家与儒家有亲缘关系,自不待言。其中孔墨相通亦有可言者。不过,儒墨既然分立,则自然有根本的区别存在。而子张虽然被韩非称为“儒家八派”之一,其思想倾向似乎应当在孔门独树一帜。现代学者据此认为,子张背离或偏离了孔子思想的正统,滑向或诱导了墨家的道路。 我们认为这一说法,值得重新考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完全排除子张对墨家学派产生影响,也更不能排除子张后学即所谓子张氏之儒与墨家的相近,但我们通过分析子张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说子张偏离了孔子思想,似乎还缺乏明确有力的证据。仅仅以“尊贤容众”一条来界定子张思想特色,并将之与孔子的等爱之爱对立起来,似乎不妥。“尊贤容众”本来就是孔子思想的应有之义。孔繁说:“子张在仁义和礼的问题上是孔子学说的忠实继承者。”又说:“子张是得孔子正传的弟子之一。”我们认为这一评断是可信的。在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中,子张接受并奉行了孔子较为理想的一个层面,但并没有偏离孔子。我们可以说,子张“得圣人之一体”,或“一偏”,但却不能将之视为对孔子之道的偏离。 如果从孔墨相通的角度,将子张视为孔子儒学向墨家思想过渡的桥梁,自无不可。毕竟,子张的思想境界和特色,在孔门弟子之中,与墨家最为接近。 注释: [①] 关于新出简帛及《孔子家语》、《大戴礼记》等文献中所见子张之儒的资料问题,及子张与曾子、子游、子思的关系,可参加笔者另文《由新出简帛看子张与子思之师承关系——以<忠信之道><从政>为中心》,《哲学研究》2011年第7期。 [②]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74页。 [③] 高思新:《子张身世探索》,《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6期。 [④] 李启谦:《子张研究》,《中州学刊》1986年第6期。 [⑤] 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郭沫若全集·历史编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6页。 [⑥] 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兼谈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载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90页。 [⑦] 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⑧]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9页。 [⑨] 梁启超著,干春松编校:《儒家哲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第188页。 [⑩]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第131页。 [11] 吴龙辉:《原始儒家考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12页。 [12] 诸家之注释,可参程树德:《论语集释·先进》,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3] 俞樾:《群经平议》,《清经解 清经解续编》第13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6987页。 [14] 康有为:《论语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91页。 [15] 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27-1328页。 [16] 康有为:《论语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91页。 [17] 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28页。上引诸家注并参此书所引。 [18] 王天海:《荀子校释》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34页引。 [19] 程石泉:《论语读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3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