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 卫灵公又约孔子到朝堂议事,与孔子相对而坐,颛孙师站在孔子身后,观望了一下周围,几案之上,摆放着一套精美的茶具,茶香袅袅地升腾起来,弥漫在整个房间之中。那淡淡的茶香,带着一种清新和雅致,与这庄重的氛围相得益彰。卫灵公身着华丽的王服,头戴冕旒,神情庄重而又威严。他端坐在那里,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渴望和期待,似乎在等待着孔子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而孔子,则身着朴素的长袍,面容和蔼而又慈祥,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睿智和坚定。他静静地坐在那里,双手放在膝盖上,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灵公微微欠身,目光诚恳地看着孔子,卫灵公心内思考着周围的诸侯国纷纷通过武力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他也渴望能够让卫国在这乱世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因此,他特别希望能从孔子这里得到一些关于用兵之道的建议。 于是问道:“夫子,今诸侯纷争,欲图霸业者众,寡人意欲强卫,不知用兵之道当如何?” 孔子肃然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神情庄重地回答道:“君之问,关乎社稷。然丘之所学者,乃仁义礼乐之教,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以仁义施于邦国,以德礼化于万民,此治国之根本也。若舍本逐末,徒恃武力,恐非长治久安之策。” 孔子认为自己一生都致力于传播仁义礼乐的思想,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以仁义为本,以德礼治国。他觉得战争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如果一个国家只依靠武力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忽视了仁义和道德的建设,那么这个国家最终将会走向灭亡。 灵公听了孔子的话,心内很是不爽,若有所思地微微点头,他觉得是孔子故意敷衍。他似乎在思考孔子所说的话的含义,心中也在权衡着仁义和武力在治国中的作用。 未几,他的目光却渐渐移向了窗外。此时,天空中有一群飞雁掠空而过,它们排成整齐的队伍,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灵公的神色逐渐变得轻怠起来,他仰观良久,目光紧紧地跟随着那些飞雁,仿佛已经忘记了孔子的存在,也不再顾及坐在对面的孔子。 孔子见状,心中不禁喟然而叹。他深知,自己和卫灵公的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卫灵公的志向在于通过武功征伐来实现国家的强大,而自己的信念则在于通过仁义德化来治理国家。这种观念上的分歧,就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他们之间。 于是,孔子起身拱手,郑重地说道:“君之志,在武功征伐;丘之念,在仁义德化。道不同,不相为谋。今与君观念相左,难以为国图治,丘将去卫,另觅行道之所。”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必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既然卫灵公不能认同自己的思想,那么自己留在卫国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灵公听到孔子要离开的消息,稍敛神色,心中有些惊讶和不舍。他连忙说道:“夫子何遽去也?寡人之问,不过一时之念,还望夫子留驻卫国,辅我以治。”灵公虽然对孔子的思想并不是完全认同,但他也知道孔子是一位有才华、有德行的人。他担心孔子离开后,卫国将失去一个能够帮助自己治理国家的贤才。 孔子坚定地摇了摇头,说道:“君心不系于仁义,虽留无益。丘不忍见仁义之教埋没于刀兵征伐之间,故决意离此。愿君日后能以民为本,以仁为念,如此则卫国幸甚,万民幸甚。”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君如果不重视仁义道德,那么即使自己留在卫国,也无法改变卫国的现状。他不忍心看到自己所倡导的仁义之教被埋没在战争的硝烟之中,因此决定离开卫国,去寻找一个能够接受自己思想的国家,继续传播自己的学说。 言罢,孔子站起身招呼颛孙师拂袖而出,他的步伐坚定而又从容,仿佛已经下定决心要离开这个地方,颛孙师赶快紧随而去。在宫室外,其他弟子们早已备车于外,行李也都已经收拾停当。众师兄们看到孔子出来,纷纷围了上来,眼神中充满了关切和不舍。他们知道,孔子这一去,不知道何时才能再回来。 孔子缓缓地走到车前,回首望了望卫国宫室。那华丽的宫殿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寂静,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离别的哀愁。孔子深深地拜了两拜,然后登上了车。他坐在车上,透过车窗,最后看了一眼卫国的都城。那熟悉的街道、建筑,在他的眼中渐渐模糊起来。车辙辚辚,车轮滚滚向前,孔子的车渐渐远于卫国都城。那渐行渐远的车辙,仿佛在诉说着孔子的无奈和坚持,也预示着他即将踏上一段新的征程,去寻找那个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 在离开卫国的途中,颛孙师看出孔子的心情十分沉重。他坐在车上,望着窗外的景色,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了自己在卫国的这段日子,虽然受到了卫灵公的礼遇,但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也想起了自己的学说,那仁义礼乐的思想,在这个乱世之中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坚信自己的学说总有一天会被人们所接受,会为这个乱世带来和平和安宁。 孔子的弟子们围坐在他的身边,他们也感受到了孔子的心情。他们纷纷安慰孔子,鼓励他不要气馁。子路性格豪爽,说道:“夫子,您不必如此伤感。天下之大,总有我们施展才华的地方。我们跟着您,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支持您的。”颜回则静静地坐在一旁,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信任。他说道:“夫子,您的学说犹如一盏明灯,一定会照亮这黑暗的世界。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会实现您的理想。” 颛孙师也对着孔子说:“夫子,看得出来灵公对我们的观念不感兴趣,留在这里也发挥不了作用,还不如另寻明公。” 孔子听了弟子们的话,心中感到一丝温暖。他看着这些追随自己多年的弟子,心中充满了感激。他说道:“有你们在我身边,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我们继续前行,去寻找那个能够接纳我们的国家,去传播我们的学说。” 接着,颛孙师随同孔子一行人继续踏上了他们的旅程。继续传播自己的仁义礼乐思想,颛孙师也开始有些醒悟,觉得有些国家的国君对孔子的学说并不感兴趣,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地寻找着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