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颛孙师(公元前503年—公元前446年),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人,是孔子晚年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颛孙师不仅在儒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所创建的“子张之儒”更是儒家八派之首,对后世儒家学说及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颛孙师及其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早期儒家学派的发展脉络,还能为当代社会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颛孙师出身于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经过孔子的教育,成为了著名的“显士”。他性格宽厚仁慈,待人从容自如,深受孔子喜爱。孔子晚年,颛孙师经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孔子去世后,他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成为了“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在道德伦理方面,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提倡“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强调士人在危难关头应舍生取义,在利益面前坚守道义。颛孙师的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究颛孙师及其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早期儒家学派的理论体系,还能为当代社会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颛孙师强调忠信之道,提倡道德伦理的实践性,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颛孙师的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颛孙师及其创建的“子张之儒”在儒家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颛孙师生平、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早期儒家学派的发展脉络,揭示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本研究旨在全面探讨颛孙师(子张)及其创建的“子张之儒”的历史地位与思想内涵。颛孙师作为孔子晚年最为重要的弟子之一,其思想不仅在儒家学说中占有独特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颛孙师及其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还能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历史启示。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对颛孙师及其思想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在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颛孙师的思想不仅在儒家学说中占有独特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颛孙师及其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还能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历史启示。 第2章 颛孙师生平与时代背景2.1 生平概述颛孙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人,孔子晚年得意弟子之一。公元前503年出生于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出身微贱且有犯罪记录,受孔子教育后成为“显士”。他好学深思,勤学好问,经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向孔子请教从政、行仁、问忠信等问题。孔子评价他“师也辟”,即才过人但性格偏激。 随孔子周游列国期间,颛孙师被困于陈、蔡,期间坚定信仰并深刻领悟忠信之道。孔子去世后,他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成为“子张之儒”创始人。在道德伦理方面,他提倡“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性格宽容大度,与人交往不计较过去恩怨,被誉为“古之善交者”。 颛孙师生活上不拘小节,随和从俗,与墨家有相通之处。他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如《大戴礼记·千乘》中所述。晚年移居萧国掘坊村(现淮北市石台镇的刘村),著书讲学,安度晚年。据《后汉书·明帝纪》记载,东汉明帝十五年(72年)即以其配祀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为“陈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2.2 时代背景颛孙师生活在春秋末期(公元前503年—公元前476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政治和文化大变革的时期。当时,周王室的权威逐渐削弱,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不断加剧,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在思想文化领域,春秋末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纷纷兴起,相互争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景观。 颛孙师所处的陈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一个中等大小的诸侯国。陈国在春秋时期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先是公子完(陈厉公)篡位建立陈国,后来陈国又卷入晋国和楚国的争霸战争中,政治环境极为复杂。这种政治局势的变化,使得颛孙师早年经历了许多磨难,也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不畏强权的勇气。 春秋末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同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也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诸侯国纷纷设立学校,招揽人才,培养国家所需的各类人才。孔子作为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其私学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弟子,颛孙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春秋末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对颛孙师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强调“仁”、“礼”和“忠信”等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颛孙师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例如,他提出的“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的观点,强调士人在危难关头应舍生取义,在利益面前坚守道义。 颛孙师所处的春秋末期,是一个社会政治动荡、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颛孙师凭借其坚韧不拔的性格、不畏强权的勇气和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创立了“子张之儒”,并对儒家学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3章 子张之儒的思想体系3.1 忠信之道颛孙师(子张)作为孔子晚年最为重要的弟子之一,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理念——忠信之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子张所倡导的忠信之道,既源于孔子的悉心教诲,又在他的进一步发展中日臻完善。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子张以其对忠信之道的深刻理解和坚定践行而独树一帜。 忠信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贯穿于子张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子张曾反复向孔子请教关于忠信的问题,并深受孔子的影响。孔子强调“言忠信,行笃敬”,认为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子张将孔子的这些教诲铭记于心,并将其付诸实践。 子张特别强调忠信在个人品德修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当时刻以忠信为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诱惑,都应坚守这一原则。子张在《论语·子张》中指出:“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忠信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缺乏忠信,那么他的品德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在社会中立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