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孙网 - 欢迎各位宗亲和朋友光临!

颛孙网

颛孙首页 > 颛孙师传

颛孙师传(二十五)楚卫途中与隐者论道(3)

“子张,” 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是孔子,“你还未睡?”

“老师,” 颛孙师躬身行礼,“弟子在思考行道之理。”

孔子走到他身边,与他一同望着星空:“你有何感悟?”

“弟子以为,行道不在形式,而在本心。” 颛孙师答道,“仕可为,隐亦可;进可为,退亦可。只要坚守仁道,便是行道。”

孔子欣慰地点头:“你能有此感悟,甚好。吾尝言‘君子不器’,正是此意。君子不应被固定的形式所束缚,而应根据时势,灵活变通,以实现仁道为最终目的。”

颛孙师望着孔子,月光洒在他的脸上,让他显得格外慈祥而睿智。他忽然觉得,能跟随这样一位老师学习,是自己此生最大的幸运。

接下来的几天,队伍继续北行,沿途风平浪静,再未遇到隐者。但颛孙师的心中,却时常想起那些隐者的话语,以及与师兄们的讨论。他开始尝试用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间万物,不再像从前那样偏激和固执。

在一处山谷中,他们遇到了一群逃难的百姓,其中有位老者抱着一卷残破的《尚书》,正被几个士兵呵斥。颛孙师正要上前,却被子贡拉住。

“看我的。” 子贡摇着扇子走到士兵面前,几句话便让他们眉开眼笑,不仅放行了老者,还送了些干粮。

“你跟他们说了什么?” 颛孙师好奇地问。

“我说这老者是孔夫子的故友,” 子贡压低声音,“还说前面有伙山匪,让他们多提防。他们忙着去准备,自然顾不上为难老者了。”

颛孙师恍然大悟,原来 “巧言” 也可以是护道的手段。他想起孔子说的 “言忠信,行笃敬”,原来 “信” 与 “敬” 是本,“言” 与 “行” 是用,就像剑与鞘,缺一不可。

他走到老者身边,帮他背起《尚书》:“老丈,我帮您拿吧。”

老者感激地看着他:“后生真好。我这卷书,是从战火里抢出来的,里面有《甘誓》《汤誓》,都是先圣传下的道理。”

“《甘誓》说‘恭行天罚’,” 颛孙师边走边说,“《汤誓》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可见自古至今,失道者必亡,得道者必兴。”

老者抚着胡须:“后生能懂这个,就好。如今的诸侯,多是‘率兽食人’,可总有像你们这样的人,护着这些典籍,传着这些道理,天下就还有救。”

颛孙师想起孔子说的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忽然觉得自己肩上的《尚书》重逾千斤,却也轻如鸿毛。重的是传承,轻的是心无挂碍。

这日,队伍来到了卫国边境。望着熟悉的城门,弟子们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孔子站在城门前,感慨万千:“吾等离开卫国已有数年,今日终得返回。”

进入卫国都城后,孔子一行人受到了卫君的热情款待。卫君希望孔子能留在卫国,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孔子欣然应允,他觉得卫国虽非理想之地,但尚有行道的可能。

在卫国安顿下来后,颛孙师依旧跟随孔子学习,参与政事讨论。他的思想日渐成熟,言行也更加稳重。他不再像从前那样锋芒毕露,而是学会了收敛自己的锐气,用更温和、更智慧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一次,卫君问他:“子张以为,如何才能使国家安定?”

颛孙师答道:“臣以为,当以仁政为本,以礼治为纲。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则国家自安。”

卫君又问:“若遇暴君佞臣,当如何?”

颛孙师想起了与师兄们的讨论,想起了那些隐者的话,答道:“君子当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若暴君不听劝谏,佞臣当道,则当退而隐之,以待时机。然隐非忘世,仍当以教化百姓为己任,播撒仁道之种。就像那银杏树,根在土中,仍能叶茂枝繁。”

卫君听后,颇为赞赏:“子张之言,甚合吾意。”

孔子得知此事后,对颛孙师说:“你如今已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甚好。”

颛孙师躬身行礼:“此皆老师教诲之功,亦是与师兄们切磋所得。”

时光荏苒,颛孙师在卫国跟随孔子学习多年,他的思想不断升华,成为了孔子弟子中一位重要的学者。他继承了孔子的仁礼之道,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他主张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强调士人的担当和操守;他提倡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主张君子要尊重贤才,包容众人,赞美善者,同情弱者。

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他对孔子之道的深刻理解和发展。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 “行道” 的信念,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讲学,他都始终坚守仁道,为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后,当颛孙师回忆起那次从楚国返回卫国的旅途,想起那些遇到的隐者,想起与师兄们的彻夜长谈,想起孔子的教诲,他依然会心生感慨。那段旅程,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次思想上的修行。正是在那次旅程中,他真正明白了仁道的真谛,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知道,自己将沿着孔子开辟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天下的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