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孙家谱》、《汶阳颛孙氏志谱》起因于颛孙申祥次子鼎,申详17岁时娶子游之女言氏,生二子曰钟曰鼎。申详57岁时,次子鼎慕先王遗风,携子如鲁,家于邹,至今邹县孟子林东有子张祠,鼎之后代子孙繁衍。鼎之后,有四世献——五世和——六世敛,以至七十四代绵延有序。 二、颛孙氏家族传承(一)追封及蒙恩 子张作为儒家先贤,直至清代,屡受追封,颛孙氏后人也因其先祖子张多受蒙恩。在《堀坊志》记载中,子张最早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被封为“萧伯”,并修建子张墓进行祭祀,其第三十代孙颛孙存为“奉祀官”。 北周武帝时期,又追封子张以“陈伯”,敕崇祀典,授其第三十一代孙颛孙源为“博士”奉祭。在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又下诏赐封子张为“陈伯”,尊奉孔子以先圣,子张以先师。并召其三十六代孙颛孙登为“国子监博士”。 元代时期关于子张的追封,《堀坊志》中并未记载,在济宁万村《颛孙家谱》中载有:“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闰七月戊申,封陈国公十哲位。”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改尊其为“先贤颛孙子张子”,其六十代孙颛孙杲为“奉祀官”。清雍正时,加封子张为陈国公配享孔庙。 (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雍正二年(1724年)始,颛孙氏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除前文引《清史稿》所载外,《萧县志》亦记载,“颛孙氏自雍正二年(1724年)立,世袭五经博士”。根据《堀坊志》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版及《圣门十六子书》所载内容考,颛孙氏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自六十六世颛孙诚道至第七十四世颛孙绍祖。直至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崇圣典例》规定:“圣贤后裔旧有五经博士等世职,兹均改为奉祀官,世袭,主祀;其旧设奉祀生裁撤之。”先后共历经九代,一百九十年。 从册立的时间来看,顺治时期重新赐封明代五经博士外,又新增朱熹后人一名,康熙时期增设九名翰林院五经博士,雍正时期又加增五名翰林院五经博士。三朝赐封人数占据了总体的绝大部分。从册封的数量来看,在这十九位增设的翰林院五经博士中,绝大多数与儒家相关。 其中又有数位负责主持当地圣贤庙宇的祭祀活动,如朱熹的徽派第十五世孙朱煌,供奉祭祀婺源庙;张子载第二十八世孙张守先,供奉祭祀凤翔庙等。通过以上两点归纳可以看出,在清代前期,统治者便通过赐封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形式对圣贤后裔多加蒙恩,并将许多主要的圣贤庙宇归为国家奉祭之列。这些崇儒尊圣的措施,或也因其深知“只有被普遍尊奉的文化所支持,政治支配才能成功,政府行为才能被普遍接受”,即凝聚人心,树立政权正统与权威的形象。 三、颛孙氏家族的交游(一)《堀坊志》所载交游梳理 交游作为一个家族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结交对象的身份、数量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族的传统与兴衰。据颛孙氏族谱《堀坊志》家训五十则所载:“子弟省识人事,第一要注意择交。小时勿令其与无家教儿童相游戏,勿令其为不正当动作,勿令其学恶劣粗鄙言语。教之以入孝出悌,巩爱亲仁。长大应事,务令其亲近老成世贤敬士,无令其与纨绔专年无业游民缔好。”可以看出颛孙氏对于子孙,从小就注重引导其择交。而明清时期,颛孙氏家族的交游情况,也可从族谱中窥见一斑。 除前文所提到,谱序中记载的江西布政司参议施润章和国子监司业官祭酒张贞生两名官绅及同里九十岁老叟之外,还有数位友人在明清版颛孙氏族谱《堀坊志》中留有文字。主要为图纪及后跋中载有署名当地后进学者的祖箕芳;堀坊八景诗的作者当地贡士许作楫;堀坊八景诗的作者西昌后学王愈扩;后跋中注署为庐陵后学弟子的员彭清;后跋中署名为万里侯的安福后进学者;后跋中署名为顾岱的梁溪后学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