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根据香味特征(或所用的主体香料)划分香品:檀香、麝香、等,“根据香味特征”与“根据所用的主体香料”的划分总体上相似,但也有差别:使用天然香料的香品,其香味的名称与所用原料一致,“麝香”既是其香味,也是所用原料;而采用人工香料制作的香品,强调的主要是“香味特征”,如“麝香”,强调的是“麝香的香味”,百并非以天然麝香为原料。 5.根据使用方法划分香品:自然散发香气、熏烧散发香气、浸煮散发香气、浴用等。自然散发香气的香品:只须涂抹或佩戴,香料的香味就可以直接散发出来。如香精油、涂香(又名涂敷香,涂敷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香囊、佩香(挂在颈下的香包)、衣香(放入衣服、衣袋)、香枕、帷香等等。熏烧散发香气的香品:直接点燃使用的香,古称“烧香”、“焚香”;或不直接点燃,而是借助炭火熏烤散发香气的香(古称“熏香”)。浸煮散发香气的香品:放入水中加热浸煮以散发香气(古人以兰膏熏衣即是用此方法)。 6.根据烟气特征划分香品:聚烟香:香的烟气可以汇聚不散;微烟气:烟气很淡;无烟香:看不到烟气。 7.根据所用香料的数量:单品香:使用单一香料制成(最典型的是原态香材,如檀木片、沉香粉等)。合香:使用两种以上香料调和搭配制成。 香炉香炉是最常见的香道用具,其外形各式各样,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等。材质多为陶瓷、石料或铜等金属。明清以来流行铜香炉,铜炉不惧热,而且造型变化多端。其他材质的香炉,多在炉底放置石英等隔热砂,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 手炉手炉是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提带(带有提梁)的小熏炉,类似暖炉。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镂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图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纹样;材质多为黄铜或白铜。 香斗又称长柄手炉,是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供佛。柄头常雕饰莲花或瑞兽。香斗在唐代已经很流行。香斗所烧的多为颗粒状或丸状的香品。 香筒香筒是竖直熏烧线香的香道用具,又称“香笼”(以区别于插香用的小筒)。造型多为长而直的圆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镂空成各种花样,筒内设有小插管,以便于安插线香。其质材多为竹木、玉石或象牙。 卧炉卧炉用于横向点燃线香,也称横式香熏。类似于香筒,但横竖方向不同。 熏球熏球又称香球,呈圆球状,带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榫连接。球体内设有小杯,以承轴挂于中央,无论熏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内的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由于这种精巧的设计,即使把熏球放到被子里也不会倾覆熄灭,所以也称“被中香炉”,其原理与现代的陀螺仪相同。 香插香插是用于插放线香的带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有各种款式,以适用于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线香。 香盘香盘又称香台,是焚香用的扁平的承盘,多以木料或金属制成。 香盒香道香盒是放置香品的容器,又称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状多为扁平的圆形或方型,材质多为木制,体积大小不等。香盒既用作容器,也是装饰香案、居室的物品。 香夹香夹用于夹取香品。 香箸香箸即“香筷”,多为铜制。 香铲香铲常用来处置香灰,多为铜制。 香匙香匙用于盛取粉末状或丸状香品。 香囊香囊用于盛放香粉、干花等香品,以便于随身携带或挂佩,多为刺绣丝袋,也常把绣袋再放入石、玉、金、银等材质的镂空小盒里。系有丝线,能挂在颈下的也称为“佩香”。 香帚清理香具上的粉尘,以示敬重; 香篆压香末为篆纹,循序燃点,篆纹吉祥,香云缭绕,有祝愿祈福之意。古人也用作计时,南宋时杭州城曾盛行香篆; 香押用来整理香灰,使香灰平整或者平滑,常用于隔火熏香中为香灰整理造型使用。一般材质铜质较多,也有银质。 香刀用来切去香木,便于熏燃。 切香盘用来切香或者鉴赏香品。 打火机熏香打火机由于受各种香炉造型限制,一般多用头部可弯曲打火机;在隔火熏香中,燃碳用打火机多用喷火式打火机,方便初速燃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