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孙师传(二十六)卫国正名之辩(2)
时间:2025-07-31 14:46 来源:zhuansun 作者:zhuansun 点击:次
“自然有!” 弥子瑕拍了拍手,骑士被押了上来,麻袋里的竹简散落一地,“这些就是通敌的书信!” 颛孙师上前一步:“这些是我昨天托骑士帮忙搬运的,都是夫子修订的《诗》《书》。” 他从怀中掏出印章,在竹简上盖了个印,“这是我的私印,弥大夫要不要查验?” 弥子瑕脸色铁青,却又无可奈何。蘧伯玉哈哈大笑:“弥大夫年纪大了,怕是眼花了吧?” 这场闹剧最终以弥子瑕灰溜溜地退去告终。回到公孙朝的府邸,已是傍晚。 晚饭时,弟子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白天发生的事。 “那弥子瑕也太可恶了,竟然想出如此卑劣的手段陷害蘧老大夫。” 子路愤愤不平地说,手中的筷子在碗里戳得砰砰作响。 子贡摇摇头:“他这般行径,不过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可他却不明白,权势如过眼云烟,唯有德行才能长久。” 颛孙师看向孔子:“夫子,您说弥子瑕会不会就此罢休?” 孔子放下筷子:“弥子瑕野心勃勃,定然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在卫国怕是不宜久留了。” 颜回担忧地说:“可我们就这样离开,卫国的百姓怎么办?他们还在期盼着夫子能为他们带来改变。” “颜回,” 孔子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能做的都已经做了。改变一个国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如今卫国的局势,非我们所能挽回。” 众人听了,都陷入了沉默。饭桌上的气氛顿时变得沉重起来。 当晚,卫出公再次召见孔子,却被孔子以 “疾” 推辞。颛孙师守在夫子床边,看着油灯下老人鬓边的白发。 “子张,” 孔子忽然睁开眼,“明日我们离开卫国吧。” “不等君上醒悟吗?” 颛孙师问道。 孔子摇了摇头:“《诗》曰:‘式微式微,胡不归?’卫国的太阳,已经落山了。” 离开帝丘的那天,天还没亮。颛孙师驾车经过城门时,看到卫出公站在城楼上,身影在晨雾中模糊不清。 马车驶远后,颛孙师回头望去,只见那座曾经繁华的都城,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 “夫子,” 颛孙师忽然开口,“您说,我们还会回来吗?” 孔子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轻声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马车继续前行,车轮碾过结霜的土地,发出咯吱的声响。路上,弟子们都沉默着,各自思索着这趟卫国之行的意义。 “子张,” 子贡打破了沉默,“你说我们接下来该去往何处?” 颛孙师想了想:“或许我们可以去晋国看看。听说晋国的君主还算贤明,说不定能接纳夫子的学说。” 子路摇头:“晋国局势复杂,各方势力盘踞,怕是也不是久留之地。” “不管去往何处,” 孔子的声音传来,“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正名’之道,或许一时难以被人接受,但总有一天,世人会明白它的价值。” 颛孙师握紧了缰绳,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他知道,无论前路多么艰难,只要跟随夫子,坚守 “正名” 之道,就一定能在这乱世中走出一条属于他们的道路。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前方出现了一个小镇。颛孙师提议在此稍作休整,孔子点头同意。 众人将马车停在镇口的一家客栈旁,走进客栈休息。客栈里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几位客官,要点些什么?” 店小二热情地迎了上来。 子贡点了几个当地的特色菜,然后对众人说:“这小镇虽小,却也五脏俱全。说不定在这里,我们能听到一些关于各国局势的消息。” 果然,邻桌的几个商人正在谈论着各国的情况。 “听说鲁国最近还算安稳,季孙氏倒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一个商人说。 另一个商人撇嘴道:“季孙氏不过是专权罢了,鲁国的君主形同虚设,这哪能算安稳?” “那你说哪个国家好?” “我觉得秦国不错,君主励精图治,百姓生活也日渐富裕。” 颛孙师等人听着他们的谈话,心中各有盘算。 “夫子,” 颛孙师说,“秦国似乎是个不错的去处。” 孔子沉吟道:“秦国地处西陲,向来与中原各国往来较少,不知道他们对周礼的接受程度如何。” 子路不以为然:“管他接受不接受,只要我们把夫子的学说讲清楚,想必他们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颜回则说:“我们还是先打听清楚秦国的情况再说吧,贸然前往怕是不妥。” 正说着,菜端了上来。众人边吃边聊,继续讨论着下一步的行程。 吃过饭,众人在小镇上闲逛了一圈。小镇虽小,但民风淳朴,街上的行人脸上都带着平和的笑容。 “这里的百姓生活得倒也安稳。” 颛孙师感慨道。 子贡点头:“是啊,没有朝堂的纷争,没有战乱的侵扰,这样的生活也挺好。” 孔子望着远处的田野:“百姓所求,不过是安居乐业。可这乱世之中,能有这样一方净土,实属不易。” 逛了一会儿,众人回到客栈,准备歇息一晚,明日再继续赶路。 夜里,颛孙师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他想起在卫国的这段经历,从初到帝丘的期待,到朝堂上的交锋,再到与弥子瑕的周旋,一幕幕在脑海中闪过。 他深刻地体会到,“正名” 之道任重而道远。但他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只要坚持不懈地宣扬夫子的学说,总有一天,这天下会变得井然有序,百姓都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第二天一早,众人辞别了客栈老板,继续赶路。马车行驶在乡间的小路上,两旁是金黄的稻田,偶尔有几只鸟儿飞过,留下清脆的鸣叫。 “夫子,” 颛孙师问道,“您说我们这一路宣扬‘正名’之道,真的能改变这乱世吗?” 孔子看着窗外的景色,缓缓道:“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就像这稻田里的禾苗,即使经历风雨,也依然努力生长。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播撒道的种子,至于它何时能生根发芽,那就交给时间吧。” 弟子们听了,心中都深受触动。颛孙师更是明白,他们所做的事,或许在当下看不到成效,但对后世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马车继续前行,载着他们的理想和信念,驶向未知的远方。而颛孙师知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会坚定地跟随夫子,将 “正名” 之道传遍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