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孙子张,对后代子孙的重要影响 - 族谱知识 - 颛孙网

颛孙子张,对后代子孙的重要影响
2022-09-05 15:16:57   来源:几何历史观   评论:0 点击:

颛孙氏宗族从春秋延续至今,现存仅有约十万人,其主要分布于安徽淮北与宿州、河南洛阳与商丘、山东邹城、兖州、汶上、河北沧州等地
        颛孙氏宗族从春秋延续至今,现存仅有约十万人,其主要分布于安徽淮北与宿州、河南洛阳与商丘、山东邹城、兖州、汶上、河北沧州等地,流存至今的族谱主要有成稿于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淮北杜集区颛孙氏大宗主持编修的族谱《堀坊志》和成稿于明朝隆庆年间山东济宁万村的《颛孙家谱》。谱牒作为记载家族世系、先人事迹的重要载体,是对一个家族传承最好的诠释。

      颛孙子张作为颛孙氏的先祖,在族谱中有着极为翔实的记述。其早年拜于孔子门下,勤学好问,才学出众,曾随孔子至各国讲学,后世将其奉为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去世之后,子张继续发扬儒学,其学派被后人誉为儒家八派之首,是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现存史书对其生平事迹记载并不多,对其家身也颇有争议。

一、颛孙氏家族源流与传承

(一)颛孙氏得姓

      关于子张的言行,最早记述于《论语卫灵公》中,钱穆先生认为,孔子六十八返卫,子张亦才二十岁,则其从游,盖在孔子自卫归鲁之后。子张既然能够提出问题并记录作为衣带铭,说明当时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和书写能力,受业应该早于“陈、蔡之厄”,即子张十五岁前。因此根据上述论证,可以判断子张从师受业应在十到十五岁之间。

      关于子张出身何处,一种观点认为其是鲁国人。颛孙与公子完逃齐是为避难,据记载至齐后,公子完受到齐国的尊宠,而颛孙并没有受到同样的待遇,故“自齐来奔”去了鲁国。至鲁国后,虽任职做官,但并不排除其仍未得到重视郁郁不得志,再转投他处的可能。即《尚友录》所载:“颛孙,妫姓,陈公子。颛孙仕晋,子孙氏焉。”其作者廖用贤就记述颛孙又投奔晋国而去。通过记载颛孙到过鲁国或为真,但到了颛孙子张时,是否其出生居住于鲁国并不能肯定。并且在所记载的史料中,仅《吕氏春秋》对子张的家世有明确记载,并没有其他的史料可以印证。

      另一种观点认为子张出生于陈国。将子张归于陈人。后世也有人质疑,认为《史记》中多有讹误,《孔子家语》为王肃伪作。但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中《史记》有明确记载其里藉的不过数人,其中就包括子张,其他六十余人并无提及出身何处。如此将子张归为陈人或有其原由和依据。对于《孔子家语》的质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双古堆西汉墓出土的

       简牍上,载有名为《儒家者言》的文章。其内容和《孔子家语》中的记载多有相仿,因而表明了《孔子家语》并不是后世所著的伪作。

      结合《圣门十六子书·颛孙子书》中的记载推断,应该是颛孙子张二十多岁时,因孔子去世服孝三年。在期满之后准备归陈时,得知陈被楚灭,路过曾经随孔子游览过且同门师长闵子骞所处的萧地,十分喜爱当地的风土人情,便在萧地定居下来,后虽有迁居,但仍留于萧。

(二)颛孙氏家族世系及变迁

       从目前史料和考证来看,作为颛孙氏家族比较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家谱,主要有萧地康熙版《堀坊志》及光绪版《堀坊志》系列和邹地的万村《颛孙家谱》、《汶阳颛孙氏志谱》系列,而其中以颛孙氏《堀坊志》光绪版本最为齐要。两个系列从颛孙氏三代早期一别源流,区隔离室脉络,详细记述了各自宗族变迁。

       据光绪版《堀坊志》世系及族谱篇所载,自先祖子张至光绪年间,颛孙氏大宗世系共历经七十三代。自一世颛孙子张始,其生有一子申详。第二世大宗颛孙申详,其出生在鲁国,师从子思,生两子颛孙钟与颛孙鼎。第三世大宗颛孙钟,申详的长子,师从申详,生一子为颛孙文。第四世大宗颛孙文,腹有诗书,魏国曾召其为相而不接受,撰书万余字,其生两子颛孙江与颛孙河。

     《颛孙家谱》、《汶阳颛孙氏志谱》起因于颛孙申祥次子鼎,申详17岁时娶子游之女言氏,生二子曰钟曰鼎。申详57岁时,次子鼎慕先王遗风,携子如鲁,家于邹,至今邹县孟子林东有子张祠,鼎之后代子孙繁衍。鼎之后,有四世献——五世和——六世敛,以至七十四代绵延有序。

  二、颛孙氏家族传承

      (一)追封及蒙恩

      子张作为儒家先贤,直至清代,屡受追封,颛孙氏后人也因其先祖子张多受蒙恩。在《堀坊志》记载中,子张最早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被封为“萧伯”,并修建子张墓进行祭祀,其第三十代孙颛孙存为“奉祀官”。

       北周武帝时期,又追封子张以“陈伯”,敕崇祀典,授其第三十一代孙颛孙源为“博士”奉祭。在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又下诏赐封子张为“陈伯”,尊奉孔子以先圣,子张以先师。并召其三十六代孙颛孙登为“国子监博士”。

        元代时期关于子张的追封,《堀坊志》中并未记载,在济宁万村《颛孙家谱》中载有:“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闰七月戊申,封陈国公十哲位。”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改尊其为“先贤颛孙子张子”,其六十代孙颛孙杲为“奉祀官”。清雍正时,加封子张为陈国公配享孔庙。

    (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雍正二年(1724年)始,颛孙氏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除前文引《清史稿》所载外,《萧县志》亦记载,“颛孙氏自雍正二年(1724年)立,世袭五经博士”。根据《堀坊志》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版及《圣门十六子书》所载内容考,颛孙氏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自六十六世颛孙诚道至第七十四世颛孙绍祖。直至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崇圣典例》规定:“圣贤后裔旧有五经博士等世职,兹均改为奉祀官,世袭,主祀;其旧设奉祀生裁撤之。”先后共历经九代,一百九十年。

      从册立的时间来看,顺治时期重新赐封明代五经博士外,又新增朱熹后人一名,康熙时期增设九名翰林院五经博士,雍正时期又加增五名翰林院五经博士。三朝赐封人数占据了总体的绝大部分。从册封的数量来看,在这十九位增设的翰林院五经博士中,绝大多数与儒家相关。

     其中又有数位负责主持当地圣贤庙宇的祭祀活动,如朱熹的徽派第十五世孙朱煌,供奉祭祀婺源庙;张子载第二十八世孙张守先,供奉祭祀凤翔庙等。通过以上两点归纳可以看出,在清代前期,统治者便通过赐封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形式对圣贤后裔多加蒙恩,并将许多主要的圣贤庙宇归为国家奉祭之列。这些崇儒尊圣的措施,或也因其深知“只有被普遍尊奉的文化所支持,政治支配才能成功,政府行为才能被普遍接受”,即凝聚人心,树立政权正统与权威的形象。
    
三、颛孙氏家族的交游

   (一)《堀坊志》所载交游梳理

       交游作为一个家族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结交对象的身份、数量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族的传统与兴衰。据颛孙氏族谱《堀坊志》家训五十则所载:“子弟省识人事,第一要注意择交。小时勿令其与无家教儿童相游戏,勿令其为不正当动作,勿令其学恶劣粗鄙言语。教之以入孝出悌,巩爱亲仁。长大应事,务令其亲近老成世贤敬士,无令其与纨绔专年无业游民缔好。”可以看出颛孙氏对于子孙,从小就注重引导其择交。而明清时期,颛孙氏家族的交游情况,也可从族谱中窥见一斑。

        除前文所提到,谱序中记载的江西布政司参议施润章和国子监司业官祭酒张贞生两名官绅及同里九十岁老叟之外,还有数位友人在明清版颛孙氏族谱《堀坊志》中留有文字。主要为图纪及后跋中载有署名当地后进学者的祖箕芳;堀坊八景诗的作者当地贡士许作楫;堀坊八景诗的作者西昌后学王愈扩;后跋中注署为庐陵后学弟子的员彭清;后跋中署名为万里侯的安福后进学者;后跋中署名为顾岱的梁溪后学等人。

(二)交游考证

       在万历戊午年(1618年)同里九十叟所作谱序中有如下描述:“兀坐时,有高才生颛孙继华氏,太学华峰先生子也,扣余关而请。”可知颛孙继华在其编修万历版《堀坊志》时,曾亲自前往同里九十岁老叟的住处,邀其为族谱写序。在当时十分注重长幼有序的社会背景下,九十岁高寿的长者对颛孙继华称赞有加,且尊称其父为先生,不怕劳累亲自写序。加之参与编修顺治版《萧县志》的当地岁贡生祖箕芳与选贡生许作楫都愿为堀坊志作跋,可以推测颛孙氏家族从明末至清初一直与德高望重之人多有交往,在当地也具有一定的名望。

       康熙版《堀坊志》的编修者颛孙佐圣,曾于顺治八年(1651年)在江西峡江县做官五年后至吉安府泰和县做官。而庐陵张贞生、庐陵后学员彭清、安福万里侯所在的庐陵及安福亦属吉安府,王愈扩本就出身自泰和县,佐圣与他们相识便也顺理成章。至于施润章,其担任江西布政司参议的时间为顺治十八年(1661年),并于康熙五年(1666年)在吉安白鹭洲书院进行讲学。两者在江西任官时间重叠,且施润章曾亲赴吉安,相识亦属正常。

       直至清代,颛孙氏形成了由世袭五经博士或一般奉祀生、奉祠官,进行管理、召集的宗庙祭祀形式。而完善的祭祀制度与祭祀礼仪也体现了官方特色和正统议程,更加促进了颛孙氏家族奉祀的有序规范运作,也推动了世家祭典在儒学制式下的发展。

结语:

       《堀坊志》对颛孙氏家族的主要方面进行探究阐述,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着文化价值。颛孙子张作为儒家圣贤,其对颛孙氏家族影响深远。颛孙氏因其得以屡受蒙恩、结识先达。而通过对屡次追封、蒙恩的时间总结,也可看出追封、蒙恩并非统治者的心血来潮。

        而是深受当时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或为彰显尊儒的态度争取广大士子的支持,或是需要子张“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的主张来振奋和鼓舞人心。同时,统治者通过将圣贤庙宇的祭祀归为国家奉祭之列,设立专职负责祭祀的奉祀生,将奉祀制度化,以期达到凝聚人心,树立政权正统与权威的形象的目的。


相关热词搜索:颛孙子张 颛孙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家谱的发展史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