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颛顼来源,史书上有三种记载,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如下: 其一,《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卫国都城即颛顼之墟。 其二,竹书纪年记载“颛顼居濮”,即颛顼居住在濮阳。 其三,南北朝魏收与清朝顾祖禹认为“高阳城在县西二十五里。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封于此”,这就是如今开封杞县高阳镇被认为颛顼故里的原因。 按照常理来说,左传、竹书纪年都是先秦文献,理应要比开封高阳说更可信。更重要的是,现代考古发现,印证了史书对颛顼来源的记载,考古印证文献,显然足以说明问题。 河南考古印证史料 卫国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辖地大致为今天河南北部,但其中“帝丘”所在一直没能发现。 建国初,在河南濮阳县东南五星乡高城村南,考古发现“高城遗址”,经过多次钻探和初步发掘,发现了四面城墙等遗迹,整个遗址横跨仰韶、龙山、二里头、商周、秦汉时期。 2005年,对高城遗址四面城墙进一步的钻探和挖掘,发现这是一处面积高达约916万平米的古城址。最终,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河南考古专家考证,确认高城遗址这座916万平米的古城就是曾经的卫国都城。 许顺湛的《濮阳龙山聚集区的启示》,他指出濮阳周边有41座聚落的大聚落群,如同众星拱月一样。显然,高城遗址是一座王者居住的城市,这就更进一步证实濮阳在龙山时代有一位号令诸侯的帝王。 左传记载“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竹书纪年记载“颛顼居濮”,两者可以互证,而考古又印证了这些史料。因此,颛顼源自河南濮阳,而不是如今的开封高阳镇。至于颛顼源自开封高阳镇之说,或是以讹传讹,或是颛顼后人迁居于此而来。 难怪颛顼叫高阳氏 颛顼号高阳氏,其中“阳”很好理解,因为濮阳位于濮水之阳,因此高阳氏之阳代表位置。但其中“高”字,可能与当地环境有关。 濮阳位于黄泛区,经常遭遇水灾。高城遗址上面多为空地,地势十分平坦,但四面城墙顶部多被4米—5米的唐宋淤沙层所掩盖,城壕和城内的文化层被汉代厚约6米—8米的淤土层所叠压。可见,当地水灾何等之严重。 在高城遗址的城墙外侧,存在一层淤沙层、一层胶泥层,间次叠压,展示了一次次水起水落的洪水事件;而从外侧以及墙顶,发现夹杂大量汉代瓦片的淤土分析,该城最终毁于汉代黄河的泛滥。正因为被掩盖在泥沙之下,故而卫都高城遗址才难以被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