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孙动态

《老子》与《论语》代表道家和儒家的文化影响

文字:[大][中][小] 2019-3-7     浏览次数:    
一、我们先看这两种古典哲学派别的创始人老子和孔子的关系。

       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陈国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被尊称为“太上老君”,道家的“教宗”;在民间,早已被封神。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从时间上看,两者都生活在春秋时期,生卒年很相近,处于同一个年代,时间上有交叉。
      从地点上看,两者的国别距离很近。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从鲁国到过陈国,并且就是在陈国招收一名得意弟子“颛孙师”,字子张,七十二贤之一,十哲之一,后来创立了儒家八派之首的“子张之儒”。
      以此看来,两人应该认识,或者说是至少听说过。
      有的学者研究司马迁的《史记》认为,孔子曾专门拜访过老子,并向老子问礼。
      但是也有的学者不以为然,理由是如果认识或者学习过,那么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会没有人记录在《论语》里呢,甚至连沾边的地方都没有。而且孔子的得意弟子颛孙师和老子同属一国,颛孙师竟然没有受到老子的影响。

     
二、再看老子和孔子的代表著作。
      
       老子的著作存世有《道德经》,《老 子》。再加上《庄子》被称为老庄。
       孔子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成《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
      这些代表作品对中国后代的影响深远。
    因《论语》已经在本站其他文章中发布,这里不在贴出,下面请看《老子》全文。


                   《老子》全文

    甲本1组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为弃虑,民复季子。
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远,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临事之纪,慎冬如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甲本2组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
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勥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甲本3组
至虚,恒业。守中,笃也。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圆圆,各复其根。

    甲本4组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剪也。
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
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甲本5组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螝蠆虫蛇弗蠚,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
终日呼而不嚘,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持而盈之,{不}不若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福(而)骄。自遗咎也。

     乙本1组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复,是以早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
绝学无憂。唯与诃,相去几何?
美与丑,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乃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寄天下矣。

    乙本2组
上士闻道,勤而行于其中。
中士闻道,若闻若无。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纇,进道若退。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健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乙本3组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勤。
启其兑,实其事,终身不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
大巧若拙,大赢若诎,大直若屈。
躁胜凔,静胜热,清清为天下定。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丙本1组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
犹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

    丙本2组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丙本3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
故杀人众则以哀悲蒞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

    丙本4组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古无远。
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之所过。
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三、道家和儒家的主要思想
       道家主要宣扬的个人修为,重视人的自然性,比如修道。老子的年龄很大,被人称为成仙了。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要做就做最好的,善于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但最终也落实到社会中来。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老子和孔子,谁的文化影响力更大?

         儒家思想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儒家主张用 “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 在道德思想上,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老子做为伟大的思想家历来受人推崇。老子和孔子相比,他们虽然都是经世致用之道,但老子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而孔子的思想是有为的,仁义所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的思想,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为了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老子和孔子都讲天命。老子对天命的态度是顺从。而儒家虽然知道有天命,却依然要去尽人事。于是就有了“尽人事而听天命”之说。因此,老子的“君人南面之术”具有保守的意味,而儒家却体现出积极的进取精神。很显然,中国人精神品格的塑造,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更多的来源于儒家。   
      老子“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发展到了庄子时代,已经对社会政治失去兴趣,而把目光转向自我。于是,道家精神开始从“君人南面之术”向个人修练之道转变。这时的儒家成为入世之道,道家成为出世之法。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如果有用世的机会,便会积极用世,以自己的能力造福社会。如果失去机会,便退而修养自身。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所谓的“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兼治是入世,是孔子。独善是出世,是老子。

四、 《老子》和《论语》的思想融合之处
      不论孔子有没有见过老子,根据《论语》来看,孔子肯定受到老子很大的影响,也许孔子也读过《道德经》。《论语·述而》篇记载,孔子曾经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因为老子生于彭城,所以孔子将他称为老彭。《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的言论: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而老子就是推崇无为而治。    

    1、《论语·泰伯》记载,孔子曾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意思是舜和禹身为天子,富有四海,他们却从不为自己考虑,不占有私人财富。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认为圣人“利万物而不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意思是养育万物却不占有,为百姓做事却不居功。

      2、《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意思是仁爱的人一定很勇敢。孔子的这句话也是受到了老子《道德经》的影响,因为《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说:“慈而故能勇。”意思是因为慈爱所以能勇敢。
      3、《道德经》第九章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而《论语·泰伯》记载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老子的话与孔子的话简直如出一辙,这应该不是巧合。

五、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现今,我们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丰厚积淀,正越来越显示出其文化上的优越性。中国还在世界上建了许多孔子学院,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并以孔子命名,以孔子做为中华文明的符号,其原因正在于孔子和儒家巨大的影响力。
     因此道家和儒家两种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QQ 10736146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