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颛臾(zhuān yú)国的历史,以及和“颛孙”氏的关系

文字:[大][中][小] 2019-3-7     浏览次数:    
     颛臾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平邑镇,村庄一分为四,分别为颛臾一村、颛臾二村、颛臾三村、颛臾四村,这四个村庄其实只是一村而已,都叫颛臾村,人口共6000余人,只因大家谁也不想改成其他名字,只能以数字区分。

     据说颛臾古国被灭后,他们的先辈就迁到了这里繁衍生息,颛臾古国原来的位置位于村子的偏东北方向,离古国遗址还有不短的距离。相传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皞,在远古时代建立了颛臾方国。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由于颛臾国国小势弱,到了春秋初期就变成了鲁国附庸。但颛臾终因势单力薄,后被楚国所灭。颛臾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但对于今天山东省平邑县城东面不到三华里的四个村庄的人来说,这两个字则是他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记忆,他们一定会记住并告知世人这两个很难拼读的字—颛臾(zhuān yú),他们还要对人们说,他们是古颛臾国的嫡系传人,他们用颛臾村这个特有的名字,延续着颛臾国几千年不灭的传说。
       颛臾一村的村口竖着一块村碑,村碑旁边开起了四个颛臾村中最大的超市,超市的名字叫古城超市,老板叫张兆明,张兆明老人对自己村子的历史不仅熟悉,而且也是深谙“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道理的有头脑的现代农民。
     

 
        这里的人还能讲一些先祖的往事,祖先创八卦的传说最让颛臾人津津乐道,由于年代久远,他们村里已经没有先祖留下的实物,只有口口相传的故事和一代代人在大脑中对先祖遥远往事的追忆。
       走近细察残留的土墙,断面上有一些小小的孔洞,孔洞中还能见到炭化朽木,这说明最初在筑城时放了些许的木棍,城墙全是泥土夯筑,一场小雪零零星星点缀在土墙上,斑驳而又素雅,这就是颛臾古国遗址。从遗留的较完整的城墙底部看,大约有近15米的厚度,颛臾古城异常坚固,就因为如此,附近的一个小村的村名还有固城的称谓。
        古城近似正方形,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50米,城不大,国也小,小得都让人很难想象这里的国君怎样才能找到君临天下的感觉。看了史书,才知道这个牵动过孔子神经的小国,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不能等闲视之的理由。

        国小但来头却很大。《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论语·季氏》中有孔子言“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可以看出颛臾这个小国和任、宿、须句一起,都是太昊所建。太昊是谁?太昊就是伏羲,太昊伏羲氏尽管是中国远古传说时代的人物,但史学家把他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居住在东方的人被称为夷族,太昊是其中一族的酋长”,那么这四个小国就是太昊在东方建立起的国度,它的任务是什么呢?颛臾国的任务简单明了,就是祭祀蒙山,在那个时代,蒙山的地位要高于泰山,颛臾国离蒙山主峰有10华里的路程。
        颛臾古国北面正好面对蒙山主峰,而东、西、南三面都是河流,真是难得的一块风水宝地。既然这个国家的主要任务是祭祀,说明它在众多的小国中,其地位就很不一般,这也是它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当季氏要攻打它的时候,反对最激烈的就是孔子。
       有不少文人墨客曾来这里发思古之幽情,咏颂的诗文也流传至今,如清代的杨仪庭这样写道:“颛臾城畔旧经过,北望东蒙古意多。臣向鲁邦称社稷,国先复甸辟山河。缭桓岁久成墟陇,野径春深秀麦禾。借问后来畴作主?白云终古满岩阿。”
      随着时代变迁,颛臾国后代子孙也不断繁衍及更名,流传到现在的族群有颛姓和颛孙姓。据《元和姓纂》中记载:“颛帝之后;或颛臾之后”,而在《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又说到:“颛帝,即颛顼高阳氏;颛臾,春秋时小国,鲁附庸,故址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八十里颛臾村。望出济阳。”颛姓出自颛臾国,在今山东平邑县境内,自认为颛顼后裔。

      西周时,有个小国叫陈国,传到陈庄公时,作为颛顼的子孙后代,为了纪念祖先恩德,便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颛孙,颛孙的儿子为了纪念他,又以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这就是颛孙姓的由来。其实,颛姓和颛孙姓本为一家,至今都还共同祭祖,家谱统一。

      颛臾国,这个让孔老夫子都担忧其命运的拥有着一段美好历史记忆的古城,其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QQ 10736146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