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孙网 - 欢迎各位宗亲和朋友光临!

颛孙网

颛孙首页 > 香道文化

香道文化(8)

檀香

     为檀香科植物的心材。常绿小乔木,高6~9米,具寄生根。分布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中国台湾亦有栽培。全年可采。采得后切成小段,除去边材(制造檀香器具时,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药材分黄檀香和白檀香两种。多呈圆柱形或微扁;挺直,少数微有弯曲,常锯成长短不等之段,一般长50~100厘米,直径10~20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放置日久则颜色较深,外表光滑细致,可见细长的纵裂隙。两端平截而整齐,截断面圆形或微扁圆形,具细长裂隙,呈放射状排列,并可见锯断痕迹。质致密而坚实,极难折断,碎块折断后呈刺状。具异香,燃烧时更为浓烈,味微若。黄檀香色深,味较浓,白檀香质坚,色稍淡。制造器具后剩余的碎材,称为檀香块,大小形状,极不规则,表面光滑或稍粗糙,色较深,有时可见年轮,呈波纹状。纵劈后,断面纹理整齐,纵直而具细沟,以色黄,质坚而致密、油性大、香味浓厚者为佳。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用水浸泡,镑片或劈碎,晾干。

龙脑香

   龙脑香,因其状加贵重之称也。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为良,故俗呼为冰片脑,或云梅花脑。番中又有米脑、速脑、金脚脑、苍龙脑等称,皆因形色命名,不及冰片、梅花者也。清者名脑油,金光明经谓之羯婆罗香。龙脑是树根中干脂。婆律香是根下清脂。旧出婆律国,因以为名也。

龙脑香及膏香出婆委国。树形似杉木。脑形似白松脂,作杉森气,明净者善。久经风晶或如雀屎者不佳。或云:子似豆蔻,皮有错甲,即杉脂也。今江南有杉木,未经试。或方土无脂,犹甘蕉之无实也。〔颂曰〕今惟南海番舶贾客货之。南海山中亦有之。相传云:其木高七八丈大可六七围,如积年杉木状,旁生枝,基叶正圆而背白,结实如豆蔻,皮有甲错,香即木中脂也。膏即根下清液,谓之婆律膏。按段成式西阳杂俎云:龙脑香名固不婆律,无花实。其树有肥有瘦:瘦者出婆律膏。香在木心中。波斯国亦出之。断其树剪取之,其膏于树端波出,斫树作坎而承之。

麝香

     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简称“麝”。

香木

香道中对香木按照产地和味道做分类。

"六国"是指香木的原产地,分别是伽罗(越南)、罗国(泰国、老挝)、真那贺(马六甲)、真南蛮(马来西亚西部)、寸门多罗(印度尼西亚)、佐曾罗(印度东部、缅甸)。五味指的是香木的五种气味,分别指甘、酸、辛、苦、咸。

伽罗是沉香里的最高等级,产地只在越南。与白檀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沉香原木生长在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中,受外伤后形成树脂,累积后原木枯萎倒地,埋在土里经过几百年的熟成才形成了香气。沉香的产量极少,贵比黄金。

中国香道

     中式香道是对应日式香道(日本香道)而言的。日本香道源于中国唐代,而中式香道成型于汉朝, 这一时期香文化繁盛的标志是文人多以美好的香气作为写作的素材,如:西汉气势壮美的大赋常写到香草香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以华美的辞藻描绘出遍地奇芳、令人神往的众香世界,如《子虚赋》言“云梦泽”之胜景:“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射干,芎藭菖蒲,江离蘼芜……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桂椒木兰…… 汉武帝与香的故事也是魏晋之后文学作品的常用题材——武帝对宠妃李夫人早亡深为悲恸,以皇后之礼葬之,命人绘其像挂于甘泉宫。白居易的乐府诗《李夫人》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九华帐中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

     而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代的博山炉以及古人就已经意识到单品香的局限,于是产生了多种香料配伍的观念,开始转为使用多种香料和合而成的香品。从西汉初期的“四穴熏香炉”可以看出,和香在那时就已是呼之欲出了。中式香道传承至清末宣德年间,又有宣德炉这一知名香具产出,而后随着鸦片战争和国力衰败日益凋零。有一些香学大家流落至香港和台湾略有留存。改革开放后中式香道开始日渐兴盛,参与者渐渐多了起来,中式香道一直是香学大师石德义先生以及中香堂创始人许庭赫先生所推崇的,两位大师从古籍中恢复了汉、唐时的服装、器具以及仪式等。

    太月香学是由香学艺术家罗子杰先生建立并倡导的香学体系,其中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统制香技艺”;以及香文化历史、香料、香器、香方、香文学、生活用香、宗教用香、祭祀用香、民俗用香、文房用香、空间美学、香学养生等众多内容;是以“儒释道医武”为基础,以易学为核心指导的当代香文化学术体系。

     香者,知其香、养其德,道也!以香为媒介,通过长期对用香方法的研习,以达到探究学问、反观心性、调养身心、增强智慧为目的的生活艺术形式。太月派香学的研习者,遵循“由艺臻道、以道统艺”的宗旨;在用香过程中,通过止语、习静、反观、对谈等形式达到习香的目的。无机不被、恰似太虚含万象,有感即通、宛如一月印千江;无极、无为、致虚极、守静笃,宁静致远、感应天地。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