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孙资讯

“家谱”的发展和创新,以及加强家谱管理的重要性

文字:[大][中][小] 2019-3-7     浏览次数:    
       我国的家谱源远流长,商时就有“甲骨家谱”,几千年来沿袭不断,从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并逐渐建立了以父系为主体的宗谱体系。

一、家谱的发展
      据研究表明,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从而得知,家谱的历史久远,在上古黄帝时期,就有了最早的雏形。
     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是《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506号,卜骨中收录了儿氏家族11代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
     汉代时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族谱文化流传到全国各地。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后,家谱便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

二、家谱的没落以及新形式的出现
     宋代的时候,社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家谱的编撰宗旨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宋代修谱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
     元代家谱形式更为多样,除纸质形式外,刻石修谱也在元代蔚然成风。
     随着修谱的普及和人口的增加,明清时期家谱的规模越修越大,不过,如此大规模的统谱,其世系的可靠性往往难以确认。
     新中国建立后,家谱的纂修出现了一个停顿期,除了1950年、1951年还有少量的家谱付印外,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人们的思想也不断解放,对家谱的态度也从昔日的偏激走向正常。

三、现代家谱的兴起和创新
     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开始对家谱进行研究,逐渐出现了一些名人家谱,使得人们对家谱的认同度开始提高,同时日益增多的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行动,也让人们开始重视家谱,修谱之风开始复苏,中国的家谱纂修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在指导思想上,新编家谱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使之更富于时代感和科学性,让其成为现代精神文明产物。
    内容上的创新,家谱的内容要注入新观点,能够反映新农村的新风貌,真实、全面地反映一地一族的历史与现状。最好要实现“男女平等”, 不但要记男,而且要记女。
    如果遇到传说故事,可以在修谱的时候编写出来,作为野史放到家谱的附录之中,一来供族人熟知,二来丰富家谱的内容,也是非常不错的。但要注意这些野史是不能写到序言之中的,但一定要写成文章,留在家谱的后面附录之中。
     在形式上的创新,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很多人想借助现代化手段来修谱,或者因为担心纸质家谱遗失损坏,把家谱变成电子版来存档确实是一个十分便捷的方法。有的将家谱刻录成光盘,便于保存和流传。有的将家谱上传到家谱网站,供大家参阅。
     这些家谱都采用了新文体、简化字、标点符号,改良了古文体材及按竖排版之旧观,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增设了图片、彩照之类,达到图文并茂。
     电子家谱能够随时添加人员信息,随时进行更新,充分发挥了电脑强大的计算功能,还可以大大提高查询效率。因此,电子版家谱也开始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中。

四、家谱管理的重要性
      家谱,作为家族中的隐私。它记载家族传承和发展,除了记录了家族谱系,还保留了一代代祖先留下来家规祖训,事迹功业,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尽管不受官方法律保护,但家谱作为家族档案,仍然具有极高的私密性。
     在古代,家谱因为事关家族的发展和秘辛,都是被秘密收藏在宗祠中不对外公开的。很多家训中都规定家谱不得外传,即便是参与修谱的人也不得随意泄露家谱信息。即便只泄露了一部分,也会有人恶意冒宗。特别是一些名人家谱,更是冒宗的重灾区。
      因此,家谱是整个家族的隐私,不但不能给不相关的人看,更不能放到网上去。一旦暴露,后患无穷。

五 、如何加强家谱管理
      家谱在续谱时为了防止有人恶意冒宗,一般来说,家谱修订完毕后都会限定印刷的数量,印刷完毕后会在族人监督下毁去印版;还会在家谱中编号,一号一人,明确责任。古代大家族刊印家谱后还要请当地官府盖上大印,以显示官方权威。
      家谱在对外使用时,绝对不允许批量复印,一次最多只能影印三分之一或者更少,并且要隐去关键信息,不宜全本展示。
     对于家谱保存者来说,不要把本姓氏、本宗族的整套族谱借给别人或者公开发布,以免被居心不良者利用。对于现代电子版家谱更要加强保存和管理,可以存入移动硬盘并设置密码,电子设备中不得存有家谱的电子版备份。
     其实,每一位家族成员都有守护家谱的责任,守护家谱不仅仅是要保护家谱不能遗失、损坏,更要确保家谱的内容不外泄,不被他人篡改冒宗。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QQ 10736146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