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孙动态

上古神话作为中华古文明理应受到重视,以此来熏陶颛孙后人

文字:[大][中][小] 2019-3-7     浏览次数:    
   上古神话是由创世神话、历史神话、英雄神话、图腾神话构成的神话系统,其中历史神话又是上古神话的主体。标志上古时代的历史人物是“三皇五帝”,作为历史人物,他们是中华文明在上古时期不同阶段的标志性代表,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遗憾的是,现有的几乎所有的中国思想史著作都将上古神话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上古神话只是在注重想象及意象创造的文学史、艺术史、民俗史中才有被研究、被评述的资格,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就让我们颛孙氏来承此重担吧。

  下面我们就各个神话阶段按照时间顺序逐一论述。

  一、盘古、女娲的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所说的“世界”不是纯粹的天地自然,而是自然与人构成的统一体。中华文明依存的天地万物是如何产生的?文明的主体——人类又是如何诞生的?盘古开天地和女娲造人的神话就表述了先民相关的想象和思考。

  (一)盘古开天辟地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文明的始祖最早似乎得从盘古说起。毫无疑问,盘古作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创世主,是虚构的神话人物。“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4](卷一)南朝梁代任昉《述异记》亦云:“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5](卷一)开天辟地不仅是他的壮举,也是他死后留下的伟绩。

  徐整另著《五运历年记》,描述说:“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5](卷一)任昉《述异记》另载:“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喜为晴,怒为阴。”[5](卷一)这个神话说的是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他用力一振,宇宙这个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地。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脚踏住地,显起神通,一日九变。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这时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固,不会重新复合了,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但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
  盘古死后也不忘化身自然万物,为世界的完善作贡献。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附着在他身上的虫子变成了黎民百姓,从此有了世界万物和人类。《述异记》又云:“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盘古不仅是创世的英雄,而且是人类的远祖。

  (二)女娲补天造人

  女娲,又称女娲氏,传说是燧人氏的女儿、伏羲氏的妹妹兼妻子,在伏羲氏之后继位,人称娲皇、人皇氏,司马贞《三皇本纪》把她列为三皇之一。其实她是一位虚构的神话人物。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记载女娲的典籍比记载盘古的要早得多,如《礼记》《山海经·大荒西经》《楚辞·天问》《史记》《淮南子·览冥训》。在神话传说中,女娲是与盘古同源的创世神。如果说盘古的创世之功体现为天地万物的创造,女娲的创世之功则体现为对塌陷的天地的弥补,即所谓“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然而女娲最大的功劳不是补天,而是造人。传说女娲仿照自己的形象,用黄泥抟土造人。她精心造的人是富贵之人,随意造的人是贫贱之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工作繁忙),力不暇供,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绳)人也。”说的是天地开辟之初,地上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取来绳子蘸入泥浆,举绳一甩,洒落的泥浆,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富贵之人是女娲亲手揉黄土造的,而贫贱之人只是女娲用绳蘸泥,溅洒泥浆变成的。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设定了贵贱阶层,还与兄长伏羲结为夫妻,繁衍人类,并制定了男女通婚制度。《风俗通》说:“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婚)姻。”女娲善变,后化身为神。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于是,女娲在后世民间信仰中,被视为创世之神、始祖之神和婚姻之神来供奉。

  二、三皇五帝的历史神话、祖先神话

  盘古、女娲作为传说中开天辟地、抟土造人的神话人物,在中国上古的历史纪年中自然不被征信。标志上古时代的历史人物是“三皇五帝”。所以“上古时代”又被称作“三皇五帝时代”。作为历史人物,他们是中华文明在上古时期不同阶段的标志性代表,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属于历史传说。同时,他们又是具有超凡力量的英雄圣人,关于他们功绩的传说又留有大量神话痕迹,所以,“三皇五帝时代”也被称为“神话时代”。因而,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也就呈现为祖先神话和英雄神话。

  关于“三皇五帝”,古代典籍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三皇”指燧皇燧人氏、羲皇伏羲氏、农皇神农氏。汉初伏生《尚书大传》云:“燧人为燧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也。”“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云亦然。

  “三皇五帝”时代是原始社会的公天下时代。这个上古的“公天下”社会状态到底怎么样呢?从后来人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抵有三种形态:一是像《礼记》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憧憬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君主爱民、选贤与能、人人相亲、和睦安康;二是像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描述的“小国寡民”社会:无私无欲、没有争斗、自然生息、相安无事;三是儒家的“天下为公”、相亲相爱社会与道家的无私无欲、纯朴自然社会的混合体。如《六韬》提出的“天下同利”的唐尧之世,《淮南子》描绘的“公而不阿”“正而无私”、贵贱平等、人人礼让、没有盗贼、没有忿争的黄帝之世和不用心机智谋、听凭自然行事、没有勾心斗角的伏羲之世即是如此。生长在黄河流域的华夏儿女,经过不断的繁衍生息,形成了由众多社会成员构成的社会共同体。人们在对付自然、谋取生活资料和分配财富的过程中需要共同协作、主持公道,于是产生了负责指挥协作和财富分配的部落首领,三皇五帝就是这些部落首领的代表人物。《淮南子·修务训》云:“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践位者,非以逸乐其身也。为天下强掩弱,众暴寡,诈欺愚,勇侵怯,怀知而不以相教,积财而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齐一之。”正因为上古帝王不仅要有为天下服务的奉献意识,而且需要高度的智慧和能力,所以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是具有杰出德能的圣王和发明家。在这些传说中,三皇五帝被神化了。

  (一)燧人氏:神秘的熟食文明始祖

  燧人氏,古籍又称“遂人”,风姓,传说为河南商丘人,华胥氏之夫,伏羲与女娲的父亲。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三里处的燧皇陵。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被尊为“三皇”之首,奉为“火祖”,被称为“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尚书大传》云:“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日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6](P3)所以,燧人氏又被尊称为“天皇”。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燧”的本义是取火器。燧人氏是发明用木燧取火的人,所以称其为“燧人氏”。 所谓“木燧取火”,也就是用一个木棒快速研钻另一木块,木头最终生热成火的行动。《世本》云:“造火者燧人,因以为名。”《淮南子·本经训》云:“钻燧取火。”班固《白虎通》卷一云:“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东晋王嘉《拾遗记》云:“燧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这就给燧木取火罩上了某种神秘的色彩。此外,也有将人工取火的发明者叫做“遂人”的,意思是人工取火“遂天之意,故曰遂人也”[6](P3);同时有将“燧皇”称为“遂皇”的,如清人吴乘权《纲鉴易知录》云:“燧人氏……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人情以遂,故又谓之遂皇。”

  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对促进华夏文明的进步意义巨大。从此,人类开始了熟食生活。这首先提高了食物的卫生水平,可以避免动物生食带来的种种疾病。正如《韩非子·五蠹》说:“上古之世……民食果窳蜯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礼·含文嘉》说:“遂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复腹疾,有异於禽兽。”其次,熟食扩大了食物品种,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的东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熟来吃了。据说,在发明了取火的方法之后,燧人氏还发明了捕鱼的方法。《尸子》云:“遂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再次,饮食方法和结构的调整,给人体的生理结构带来了质的进化,大脑的意识机能不断提升,聪明才智得到进一步开发。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说:“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于远古人类的生活无疑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这样的传说固然……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着朴素的远古人类生活的史实背景。”

  古人还将结绳记事的发明归功于燧人氏。《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吴乘权《纲鉴易知录》:“时未有文字,燧人氏始作结绳之政。”燧人氏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燧人氏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

  又有一种传说,在燧人氏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燧人氏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发明,不一而足。

  于是,在后人的传说中,燧人氏就成了发明人工取火以及捕鱼、结绳、给动物命名的圣人,并被说成是中华民族上古“始王天下者”的“人皇”。[7](P128)

  (二)伏羲氏:“蛇身人首”的渔猎文明始祖

  伏羲氏,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姓风,出生于成纪。古代成纪县最初的县址,在今秦安县城北30公里的阳兀川金城里。传说是燧人氏与华胥之子。但他的出生却充满了神秘色彩,说是华胥夫人踩上雷神的大脚印,怀孕12年后而生。《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据说雷泽即今天甘肃的天水市。天水因而被视为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天水市西关一座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的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场所——伏羲庙,是伏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华夏纽带工程委员会确定为全国祭祖基地。关于伏羲氏的长相,通常的说法是“蛇身人首”。《帝王世纪》记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伏羲氏的妹妹女娲也是蛇身人首。《帝王世纪》云:“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汉代武梁祠石刻画像,伏羲、女娲都是蛇身人首的形象。另有一说,伏羲氏是“龙身人头”。《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太皥(通‘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淮南子·地形训》云:“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此指伏羲而言。据说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即由此而来。

  伏羲氏标志着中国渔猎时代的开始。他继承燧人氏发明的捕鱼方法并加以进一步发展,并发明了狩猎方法。《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尸子》云:“庖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他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缘于伏羲氏在人类饮食文明方面的伟大贡献,所以又称“庖牺氏”:“取牺牲以共(供)庖厨,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

  渔猎之外,伏羲氏另一项伟大的发明是八卦文字。这是对燧人氏结绳记事的发展和超越。《周易·系辞下》记载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在八卦文字的基础上,伏羲氏创造了初步的人道规范来治理天下,使天下人顺伏而得到教化,所以被后人称为“伏羲”。《白虎通义》卷一云:“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讠去讠去,行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治天下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伏羲制定的人道规范包括婚姻嫁娶制度。《通鉴外纪》云:“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世本》云:“伏羲制以俪皮(两张鹿皮)为礼(聘礼)。”

  伏羲氏还是琴瑟的发明人。《世本》说:“伏羲作琴。”“伏羲作瑟,八尺二寸,四十五弦。”

  相传一次洪水吞没了整个人类,唯有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幸存了下来。要使人类不致灭绝,他俩就必须结为夫妻。于是伏羲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三)神农氏:“人面龙颜”的农耕文明始祖

  神农氏,号烈山氏。《国语·鲁语》韦昭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祭法》以烈山为厉山。”烈山又作历山。司马贞《三皇本纪》:“神农氏……号历山,又曰烈山氏。”因火德,又名炎帝。《帝王世纪》云:“神农氏……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姓姜,生于姜水(今宝鸡境内),先后在伊、耆建国,又称伊耆氏。《竹书纪年》:“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约出生在新石器时代。一说母亲叫女登,是女娲的女儿。司马贞《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忎(感)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另说母亲叫安登,是有蟜氏的女儿,少典之君的妃子。《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山),生神农……始为天子。”《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生来相貌神异。由于是母亲“感神龙而生”,所以《春秋纬·元命苞》说他是“人面龙颜”,后人认为炎帝崇拜神龙,与伏羲氏是一脉相承的。不过,《帝王世纪》说他是“人身牛首”,尽管不如“龙颜”神圣,但总是迥异于常人。

  神农氏是中国原始时代从渔猎文明进步到农业文明的标志性人物。《国语·鲁语》云:“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礼记·祭法》也有类似的记载:“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关于种植百谷的农业发明的现实起因,《新语·道基》的解释是:时代发展到神农之世的时候,光靠渔猎禽兽不能维持日益增多的人口需要了,所以不得不向春耕、夏种、秋收的农业文明求助。“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白虎通义》也有类似的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农业的发明,不仅需要掌握春播秋收的自然规律,而且需要农具的发明。神农氏作为农业文明的始祖,也是农具的发明人。《周易·系辞下》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神农氏不仅是农业文明的发明者,而且是亲历亲为的践行者。《尸子》曰:“神农夫负妇载,以治天下。”《吕氏春秋》载:“神农身亲耕,妻亲绩。”

  在尝百草以了解其性能、掌握农业种植规律的同时,神农氏也发现了它们的治病功能,成为医药发明的始祖。《世本》:“神农和药济人。”《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述异记》卷下:“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作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后人将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本草经》托名为神农所著,名《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通志·艺文略》均录“神农本草”,明《国史经籍志》《清史稿·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代卢复的《神农本经》, 流传较广的是清代孙星衍、 孙冯翼所辑的《神农本草经》和清代顾观光所辑的《神农本草经》。

  此外,后人还将音乐的发明归功于神农。《说文解字》:“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桓谭《新论》:“神农氏为琴七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乱也。”《孝经·钩命诀》:“神农乐曰《下谋》,一曰《扶持》。”

  在后世的传说中,神农之世还是一个男耕女织、相亲相爱、人民安居乐业、君主无为而治的太平盛世,是后代君主应当学习的榜样。《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义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 。”《淮南子·氾论训》:“昔者神农无制令而民从。”

  (四)黄帝:亦人亦仙的伟大发明家

  黄帝(约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五帝之首,因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姬姓,号有熊氏、轩辕氏。《白虎通义·爵篇》云:“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之末,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号。”“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据说黄帝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曾败炎帝、诛蚩尤,诸侯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立。《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在阪泉(今北京市延庆县)打了数仗,最终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儿女因而称为“炎黄子孙”。《史记·五帝本纪》对此的记述是:“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此后又与蚩尤在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打了一仗。《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君临天下后,黄帝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文字、算数、音乐等皆相继发明,形成“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的盛世局面。

  《史记》无三皇记载,有关于五帝的记载。“五帝本纪”是从黄帝开始的。根据其中的记载,黄帝在位时间很长,逝世后其孙高阳继位,即颛顼帝。颛顼死后,黄帝曾孙高辛立,即帝喾。喾死,子放勋立,即尧。尧死,颛顼的六世孙舜立。可见,颛顼、喾、尧、舜都是黄帝的后裔。正妃叫嫘祖,颛顼、帝喾均为嫘祖的后嗣。《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即颛顼帝。玄嚣生子名蟜极,蟜极生子,为帝喾。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是中国古代丝绸业的始祖。

  作为五帝之首,传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这是一个被神化的历史人物。《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自出生后就有种种灵异的迹象:“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关于黄帝或黄帝时代的发明,古籍中都有哪些记载呢?

  最著名的是文字和医药。这种文字,不同于燧人氏的记事绳结,也不同于伏羲氏的八卦卦象,而是依类象形、形声相益的成熟文字。相传这是由黄帝史官仓颉发明的。《世本》:“祖诵仓颉作书。”《吕氏春秋·勿躬篇》:“史皇(即仓颉)作图。”《春秋·元命苞》:“仓帝史皇氏名颉……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许慎《说文解字叙》:“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字的发明给天下的治理带来了莫大的便利,由是“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关于医药文明的发展,《帝王世纪》云:“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俞跗、岐伯论经脉,雷公、桐君处方饵。”《世本》云:“巫彭作医。”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巫彭,上古时代巫医。相传为黄帝之臣。”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即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家托黄帝之名而作。经中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提出治病于未然、注重养生的主张。

  除了这两项著名的发明之外,黄帝还有许多伟大的发明。

  发明宫室。相传有巢氏的时候就发明遮风避雨的巢穴了,但是这种巢穴很简陋。发达的房屋建筑文明是黄帝完成的。《新语·道基》记载:“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楝下宇,以避风雨 。”《尸子》云:“黄帝作合宫。”《初学记》引《白虎通义》佚文:“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
  发明衣冠。首先是长大的衣裳。《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孔颖达疏:“垂衣裳者,以前衣皮,今衣丝麻布帛,所制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 其次是礼服。《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吕氏春秋·勿躬篇》说:“胡曹作衣。”《世本》:“伯余制衣裳。”《淮南子·氾论训》:“伯余之初作衣也,(左丝右炎)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罗网。”胡曹和伯余,注者皆说是“黄帝臣”。再次是礼帽。《世本》:“黄帝作冕旒。”《世本》:“胡曹作冕。”冕旒,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此外还包括鞋子。《世本》:“于则作扉履。”注者说于则为“皇帝臣”。《释名》云:“齐人谓韦履曰扉。扉,皮也,以皮作之。”扉履即皮鞋。

  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的功绩之一是“艺五种”。“五种”据郑玄注释指“黍、稷、菽、麦、稻”五谷。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是井的发明。如《世本》说:“黄帝见百物,始穿井。”《周易》井卦释文引《周书》“黄帝穿井”,并以“井”字的形状将土地分成九块,中开一井,周围设八家,互通有无,相互帮助,构成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管理单位。如《通典·食货志》云:“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於中。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亡更守,七则出入相司(同?),八则嫁娶相媒(谋?),九则无有相贷,十则疾病相救。是以情性可得而亲,生产可得而均,均则欺凌之路塞,亲则斗讼之心弭。既牧之於邑,故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七为州。夫始分於井则地著,计之于州则数详,迄乎夏、殷,不易其制。”

  发明舂米工具和炊具,促进了饮食文明。《说文解字》云:“黄帝初教作糜。”如何将稻谷舂成米粒呢?这就有赖于臼杵的发明。《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氏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世本》载:“雍父作舂。”“雍父作杵臼。”宋衷注雍父是“黄帝臣”。三国谯周《古史考》谓:“黄帝作釜甑。”“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

  发明冶金和兵器。《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古史考》载:“黄帝作弩。”《越绝书·宝剑篇》:“黄帝之时,以玉(石器)为兵。”《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氏作……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发明车船。《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氏作……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拾遗记》说:“轩辕变乘桴以造舟楫。”《古史考》:“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加马。”

  发明历数。《世本》云:“黄帝令大挠作甲子。”“荣成造历。”“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即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纪时,也就是沿用至今的农历。“隶首作算数”。定度量衡之制,是数学的最早发明。

  发明乐器和乐曲。《吕氏春秋·古乐》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黄帝又令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世本》:“伶伦造磬。”“夷作鼓。”“黄帝乐名曰咸池。”

  发明丧葬礼。《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虞翻注:“穿土为封,聚立为树。”《汉书·刘向传》:“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在黄帝被塑造为上古无所不能的帝王形象的同时,一些典籍又将黄帝塑造成仙人形象。《山海经·西山经》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庄子》多篇记载黄帝访道求长生之事。其中的《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秦汉方士以黄帝为帝王成仙的样板,鼓动秦皇、汉武以之为楷模修炼长生。经战国至汉初,黄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道教在形成初期,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视黄帝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此说后被沿袭。此后道书仍然以黄帝为古仙人继续进行增饰。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黄帝被他说成是“先治世而后登仙”的人物。旧时一些地区曾建黄帝庙或轩辕庙,多以之为古仙人而加以奉祀。

  (五)颛顼:民神分离、重树神威的宗教改革家

  颛顼(约生活于公元前25世纪),“五帝”中排位第二,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号高阳氏。《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他大约活动在今河南濮阳一带。据说颛顼是母亲女枢梦见一条直贯日月的长虹飞入腹中从而怀孕所生。出生时头戴干戈,有“圣德”字样。作为主管北方的天帝,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加之他崇尚玄色,所以后人推戴他为“玄帝”。他最终打败共工,统一九黎族,登上帝位,成为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列子·汤问》说:“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帝王世纪》云:颛顼“平九黎(部落首领为蚩尤)之乱……始都穷桑,徙商丘。”

  关于颛顼的来历和能耐,《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由此可见他聪明能干、通鬼神而重民事。据《乾隆御批纲鉴》,直到颛顼时代,才真正实现各民族统一。颛顼在此基础上将天下划分为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分而治之,奠定了最早的行政区划。

  颛顼最伟大的业绩,是领导“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即委派大臣分管神祭与民事,打破原来“民神同位”、神人“杂糅”的状况,恢复了对神的敬畏和崇敬,从此诞生了专门的神职人员——巫觋。这是颛顼在宗教改革方面采取的重大措施,颛顼也因此成为五帝前期仅次于黄帝的领袖人物。“帝颛顼主要的事是命重、黎‘绝地天通’……只有他(指重)同帝颛顼才管得天上的事情”。[8](P76)郭大顺指出:“战争和宗教改革,这是五帝前期的两件大事,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黄帝和颛顼分别是这两件大事的领导者。”[9](P124)《书·周书·吕刑》记载颛顼:“乃命重黎,绝地(民)天(神)通(禁止民神沟通的法术),罔有降格(升,使民与神不再有升降杂糅的现象)。”《国语·楚语下》记载观射父对此的解释:古时候民神不杂,有特殊才能的巫觋才可通天地。到少昊之衰,九黎乱德,民和神混杂,家家都有巫祝,人人都可通神。“民神同位”的结果,是百姓对神失去了神圣感、敬畏感。“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颛顼命重负责神祀,派黎主管民事,从此巫觋成为专门的神职人员。他实施的这项民神分离的宗教改革影响深远,后来为尧所继承,一直延续到夏商时期。《国语·楚语下》:“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

  在管理民事方面,颛顼还打破了古代帝王以龙、火、云、鸟图腾给百官命名的方式,依据不同的“民事”给长官命名,形成了百官制度的雏形。《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汉书·百官公卿表》祖述:“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应劭注:“始以职事命官也。”《史记·五帝本纪》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1“八恺”,据《左传》史克对鲁宣公所说,即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皋陶字)、仲容、叔达,他们齐圣广渊,明允笃诚。颛顼还建立了男女有别的人伦制度。《淮南子·齐俗训》:“帝颛顼之法,妇人不辟(避)男子于道路者,拂(通祓,清除)之于四达之衢。”另据《古史考》:“颛顼以孟春正月为元(历元),其时正朔立春,五星会于营室。”颛顼时制定了特殊的历法,以夏正十月为岁首,闰置于九月之后,以该年正月初一刚好立春为节气的计算起点,为秦朝及汉初所推行。

  (六)喾:挚、尧及商周始祖的生父,神异而仁德的帝王

  帝喾(公元前2480—前2345年),姓姬,名俊(一作俊,去人旁),号高辛氏,河南商丘人,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是黄帝的曾孙。《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祖父玄嚣,是太祖黄帝正妃高皇后嫘祖的大儿子,父亲名蟜极,帝颛顼是其伯父。帝喾在五帝的血缘传承中地位特别关键和重要。他不仅是帝挚、帝尧的父亲,而且是商朝始祖契、周朝始祖后稷的父亲。《史记·五帝本纪》说:“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喾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弃,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简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次妃陈锋(又作酆、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次妃娵訾氏名常仪,生挚。帝喾死后,挚承喾的帝位(史称少昊、穷桑帝),因政绩不善,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世本》云:“帝喾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是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简狄,是生契。次妃陈酆氏之女,曰庆都,是生帝尧。次妃娵訾氏之女,曰常仪,是生帝挚。”《帝王世纪》云:“挚立九年,政微弱,而唐侯盛德,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奉臣造唐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禅,而封挚于高辛。”因为帝喾是商、周的远祖,故《礼记·祭法》记载:“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帝喾生而神异,长而仁德。《帝王世纪》云:“帝喾高辛氏,姬姓也,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俊(去人旁)……三十登帝位,都亳。”《史记·五帝本纪》说:“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从小德行高尚,聪明能干。据说15岁时,被帝颛顼选为助手。曾经平定共工氏叛乱。《国语·周语》载:“昔共工氏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卑,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贾逵注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王,为高辛所灭。”因有功,被封于辛(今商丘市高辛镇)。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30岁。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今河南商丘)为都城,以木德为帝。据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2。“八元”即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帝喾选贤用能,深受百姓拥戴。曹植曾作《帝喾赞》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死后葬于故地辛,建有帝喾陵。

  (七)尧: 眉有八彩、其智如神的无私圣王

  尧(约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尧的涵义是高大。《白虎通·号》曰:“尧,犹荛荛也,至高之貌。”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庆都。生于伊祁(河北顺平)。13岁封于陶(后称济阴,今山东定陶)3。15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一般认为即今山西太原),史称陶唐氏。《帝王世纪》曰:“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於丹陵,名曰放勋……或从母姓伊氏。年十五而佐帝挚,受封於唐,为诸侯。”《纲鉴易知录·五帝纪·帝尧陶唐氏》载:“帝姓伊耆,名放勋,帝喾高辛氏之子,帝挚之弟,黄帝轩辕氏之曾孙也。帝母陈锋氏女,曰庆都,为高辛氏妃,感赤龙之祥,孕十有四月而生尧于丹陵,育于母家伊侯之国,后徙耆(在今山西祁定县),故曰伊耆氏。年十有三佐帝挚封植,受封于陶;年十有五复封于唐,为唐侯,故又号陶唐氏。”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五云:“陶唐氏者,帝尧有天下之号也。陶、唐皆地名。”《说文》亦云:“陶丘在济阴,有尧城,尧尝居之;后居于唐,故号陶唐氏。”韦昭曰:“陶唐皆国名,犹汤称殷商也。”陶在何处呢?韦昭说:“今陶在山东曹州府定陶县西南。”《寰宇记》亦云:“河滨在定陶县西南十里,即陶丘,”关于唐地解释不一。一解为中山之唐,在今天河北保定。如应劭《汉书集解》云:“中山国唐县,尧故国也,唐水在其西。”一解为晋阳之唐,在今天山西太原。如郑玄《诗谱》曰:“唐者,帝尧之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地,后乃迁河东平阳。”一般以唐为山西太原解释为多。《汉书·地理志》载:“晋阳本唐国,尧始都于此。”《都城记》说:“晋阳城北二里有唐城,尧所筑。”《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中引《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朱熹《诗集传》仍然认为,唐城是帝尧所筑,地处太原晋阳一带。而“唐”也有与“尧”相通的高大之意。《说文解字》解释:“唐,大言也。”《白虎通·号》解释说:“唐,荡荡也,道德至大之貌也。”据《竹书纪年》记载,尧20岁代挚为天子,最后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娶散宜氏之女女皇,生9个儿子,长子丹朱;生2个女儿,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后适虞舜为妃。在位70年得舜,20年后禅让天子之位于舜,让位28年后死去,葬于谷林(今山东菏泽)。

  尧是后代典籍中反复为人宣扬的先王圣君。不过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传说同样存在着明显的神话色彩。据说他是母亲与赤龙交合所生,眉毛有八彩,异常通明。《潜夫论·五德志》说:“庆都与龙合婚生伊尧,代高辛氏。其眉八彩,世号唐。”《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帝母庆都,盖天帝之女。寄伊长孺家,年二十而无夫,出观于河,有赤龙负图而至,奄然阴云,赤龙与庆都合而生尧。”《春秋·合诚图》:“尧母庆都,……年二十寄伊长孺家,无夫,出观三河之首,奄然阴雨,赤龙雨庆都合,有娠,而生尧。”《春秋·元命苞》:“尧眉八彩,是谓通明。”《帝王世纪》说他“身长十尺”,高大魁梧,“尝梦天而上之,故二十而登帝位,都平阳”,聪明如神,功绩盖世。《史记·五帝本纪》说:“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大戴礼记·五帝德》以及《孔子家语·五帝德》亦云:“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尚书·尧典》说他“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达)于上下”。他的寿命也近乎神话。若依《帝王世纪》是20岁登帝位,依《史记·五帝本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则尧在位执政90年,110岁时才让位,一生活到138岁4。

  那么,尧的功绩主要有哪些呢?

  制定历法。他委派羲、和负责制定出更合理的历法,并委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实地测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精确设定了闰月加以调整,使每年的农时更加准确,为百姓农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指导,并在此基础上设立百官职责管理社会事务,大大推动了农业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安康。《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史记·五帝本纪》说:“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俭以养德。相传尧很节俭,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粗布衣,戴的是野夫帽,用的是土陶碗,吃的是糙米饭,喝的是野菜汤,坐的是单漆车,乘的是本色马,不近珠玉,远离纹饰。《韩非子·十过》说:“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簠。”《尸子》说:“人之言君天下者,瑶台九累,而尧白屋;黻衣九种,而尧大布;宫中三市,而尧鹑居;珍怪远味,而尧粝饭菜粥;麒麟青龙,而尧素车玄驹。”《史记·五帝本纪》说他:“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慢);黄收(冕)纯(缁)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纲鉴易知录·五帝纪·帝尧陶唐氏》对这段记载的补充解释是:“茅茨不剪(以茅盖屋,不剪齐之),朴桷不斲(椽方曰桷),素题不枅(题,榱题,屋椽的端头。枅,音鸡,柱上横木承栋者,横之似筓也),大路不画(大路,祀天车,朴素无文采),越席不缘(越席,蒲草编成的席子。缘,饰也),太羹不和(太羹,太古之羹,肉汁也。无盐梅之和),粢食不毇(黍稷曰粢。毇,将糙米舂细),藜藿之羹,饭于土簋(器皿),飮于土铏(羹器),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展,奇怪异物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泆之乐不听,宫垣室屋不垩色(垩,白土也。垩色,先泥之,次以白土饰之也)。布衣掩形,鹿裘御寒,衣履不敝尽,不更为也。”身居高位而能朴素节俭,是以德律己的表现,所以《史记·五帝本纪》说他“能明驯德”。由于他能与百姓同甘共苦,因而很受百姓拥戴。

  求谏访贤。尧时在朝堂设立“谏鼓”,供人击鼓鸣冤,诉说委屈。《淮南子·主术训》:“尧置敢谏之鼓。”《后汉书·杨震传》:“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他还常常深入乡野寻查察访,求贤问道,了解得失,选用贤才。吴兢《贞观政要·论封建》李百药奏论称引“帝尧之求谏”,“不简鄙讷,无弃刍荛”,每每“虚心受纳”。《庄子·逍遥游》说尧治理天下万民,为使海内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参拜四位有道之名士:“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四子”据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 、李颐云,即王倪 、啮缺 、被衣、许由。正是由于尧礼贤下士,所以人才济济,最终得到了“九佐”的帮助。这著名的“九佐”是舜、契、禹、后稷、夔、倕、伯夷、皋陶、益。舜掌行政,契掌军政,禹掌水利,后稷典农,龙夔典乐,倕作弓耒,伯夷典礼,皋陶典刑,益掌畜牧。《说苑·君道》云: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驱禽”,他们帮助尧成就了天下长治久安的帝业。

  武功卓著。在诸子书中,还有关于帝尧武功的传说。《吕氏春秋·召类篇》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他曾讨伐过南方的邦族,并亲自出征作战。《淮南子·本经训》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派后羿将那些恶兽杀死,并射落九日。当然羿射九日已是神话,不过其中称颂的尧为民除害的事迹却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史记·五帝本纪》还记载尧在舜的辅佐下征服四凶的事迹:“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负责四方的大臣)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彊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继承颛顼民神分离的宗教改革成果,进一步奠定了巫觋传统。《书·周书·吕刑》孔安国传:“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孔颖达疏:“羲是重之子孙,和是黎之子孙,能不忘祖之旧业,故以重、黎言之。是谓绝地天通。”“三苗乱德,民神杂扰。帝尧既诛苗民,乃命重、黎二氏,使绝天地相通,令民神不杂,于是天神无有下至地,地民无有上至天。言天神地民不相杂也。”

  不传子而传贤。传说上古时代天子之位都实行禅让制,其实从燧人氏到伏羲氏、再到神农氏,未必是隔代而传;至于从黄帝到颛顼,从颛顼到帝喾,从帝喾到帝尧,都有比较密切的血缘关系。只有尧传位于舜,是典型的不传子而传贤禅位。对此,《尚书》《史记》都有明确的记载。尧在位70年时,感觉到有必要选择继任者。大臣们推荐他的儿子丹朱。尧认为丹朱凶顽不可用,请大臣们另荐他人。大臣们就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很有孝行,以德报怨,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尧决定先考察一番。他把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又让舜负责教化、总管百官、应对诸侯、接受各种自然环境的挑战。而舜的表现令人满意。《史记·五帝本纪》云:“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经过三年全方位的考察,尧发现舜各方面都很成熟可靠,堪称圣人,应将帝位交给舜。不过,“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究竟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呢?尧思考的结果是“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于是最终将帝位主动禅让给舜。尧避位28年后去世,“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成为千古传颂的不以天下为一己之私的公天下的圣王。

  (八)舜:目有重瞳、宛如神助的伟大天子

  舜(约前2277—前2178年):姓姚,名重华,字都君,颛顼之子穷禅的五世孙。穷禅又名虞幕,是有虞氏部落的始祖,所以舜又称虞舜。父亲是盲人,史称瞽叟。母握登氏在姚墟(在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生舜。《孟子·离娄下》云:“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清一统志》云:“诸冯,在菏泽县南五十里,相传即舜生处。”杨伯峻《孟子译注》云:“诸冯,传说在今山东菏泽县南五十里。”据说他生而有异象,所谓“舜目重瞳”,也就是眼睛有两个瞳孔,所以称“重华”。纬书更是将舜的诞生加以神化。《尚书纬·帝命验》说:“姚氏纵华感枢。”郑玄注:“舜母感枢星之精而生舜重华。”

  舜出生后不久,生母病故。父亲另娶了妻子,并生了儿子象。父亲喜欢后母和象,与他们合起伙来谋害舜。舜不但一次次有如神助地化险为夷,而且以德报怨,对父亲和后母、弟弟尽自己应尽的孝道和慈爱。对于这段事迹,《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说:“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舜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于是舜成为有名的孝子,30岁时被人们推荐为天子的继承人。“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尧在考察舜期间,瞽叟及象仍然想方设法谋害舜。“为筑仓廪……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舜践帝位之后,曾“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依旧“夔夔唯谨,如子道”,且“封弟象为诸侯”。

  自五世祖穷蝉起直到父亲瞽叟都是平民。舜在被尧发现前一直处于社会底层。《墨子·尚贤下》说:“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贩于常阳。”但他不放弃、不懈怠,不仅在家尽孝,而且在外行善,于是声名卓著,闻于天子。《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他不仅具有优良的品德,而且具有杰出的才能。《尚书·舜典》说他“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尧终于将大位交给了他,他也成为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从逆境中奋斗成功的典范,所谓“舜发于畎亩之中”。

  他登位后做的首要工作,是祭祀上帝和群神。据《尚书·舜典》记载:“禷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其次,进一步完善了百官任用制度。《史记·五帝本纪》说:“禹、皋陶、契、后稷(弃)、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於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除四岳、十二牧外,舜命禹为司空,负责天下水利;皋陶为大理,负责法治;伯夷主礼,负责道德教化;倕主工师,负责制造业;益主山泽,负责畜牧;弃主农业,负责百谷;契主司徒,负责社会事务;龙主宾客,负责送往迎来;夔主音乐,负责沟通人神。此外,舜还建立了“三载考绩”(岁一考功,三考)制度加以检查督促,使得这些官员“咸成厥功”,其中以禹功劳最大。

  再次,亲自平定了四凶的叛乱,完善了法制。平定四凶的事情是在协助尧帝打理天下时完成的。四凶分别是讙兜、共工、鲧、三苗。《史记·五帝本纪》云:“昔帝鸿氏(黄帝)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讙兜)。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共工)。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鲧)。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三苗)。天下恶之,比之三凶。”《尚书·舜典》记载:舜“流共工于幽州,放讙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同时,要求“惟刑之恤”,慎用刑罚,“象以典刑(将常用的刑法刻在器物上警示他人),流宥五刑(用流放的处罚宽恕五刑之罪),鞭作官刑(用鞭打作为整顿官事的刑罚),扑作教刑(用棍棒作为教育管理的刑具),金作赎刑(用金钱作为赎罪的刑罚),眚灾肆赦(赦免过失犯罪),怙终贼刑(怙恶不悛、作恶不改则坚决用刑)”。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治天下有方,“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舜的妻子为尧的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他与女英生有一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禹死后让位给商均,就像当年舜接位时让位给尧子丹朱一样。但是正如当年诸侯归舜不归丹朱,这时诸侯也归禹不归商均,于是“禹践天子位”,最终结束了禅让制的公有制时代,开启了家天下、世袭制的封建时代。

  舜是五帝中的最后一位帝王,也是最靠近商周文明的一位历史人物。与之前三皇五帝中的其他帝王相比,史书中关于舜的传说历史痕迹最浓,神话色彩最弱。然而即便如此,完全用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也无法理解关于舜的传说。不仅舜托孕于“枢星之精”,生来“目有重瞳”,宛若神灵附体地每每逃脱父亲和弟弟的陷害,敬重上帝群神,能够沟通人神,而且他在巡狩途中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之后,他的两个妻子泪洒湘竹,留下斑痕点点,为斑竹,又名“湘妃竹”;最后二妃投湘水而死,称“湘夫人”。晋张晔《博物志》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久悉为之斑,亦名湘妃竹。”悲壮美丽的传说感动了屈原,于是屈原在《九歌》里专门写下了《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这个传说也感动了唐代诗人李白和晚唐五代的高骈、施肩吾。李白《远别离》云:“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高骈《湘浦曲》云:“虞帝南巡竞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且斑。”施肩吾《湘竹词》云:“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清初诗人施闺章《江行杂咏》写见斑竹的观感:“碧玉森森绿水湾,风鸣环佩满湘山。游人自洒离愁泪,不是当年旧泪斑。”1961年,毛泽东著《七律·答友人》云:“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里说的就是娥皇、女英为舜殉情的典故。于是这个美丽而悲怆的故事便成为附托于舜帝的神话衍生品。

  三、与三皇五帝相关的英雄神话

  与被神化的三皇五帝相联系,上古时期还诞生了许多英雄神话。初民将为民除害的人物加以神化,赋予其无所不能的神通并加以称颂膜拜。这些神话中的英雄以精卫、刑天、后羿、夸父为代表。

  (一)精卫填海

  精卫,传说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叫女娃。一天女娃到东海游玩,不小心被海水溺死。死后其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神鸟精卫,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填塞东海,避免别人再被溺死的悲剧发生。这则神话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神话说的是炎帝的小女儿被海水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衔木石,投到海里,一心要把东海填平的故事,塑造了精卫鸟百折不挠、解除水患、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

  (二)刑天舞干戚

  刑天,传说是炎帝神农氏之臣。后来炎帝被黄帝推翻,屈居到南方做了一名天帝。虽然不和黄帝抗争,但他的儿子和手下却不服气。当蚩尤举兵反抗黄帝的时候,刑天曾想去参加这场战争,只是因为炎帝的阻止没能成行。蚩尤和黄帝一战失败,蚩尤被杀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偷偷离开南方天廷,奔向中央天廷,与黄帝一决高下,最后被黄帝杀死。但他死后仍挥舞着盾牌和巨斧战斗,直到最后一刻。《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是割的意思,“天”是头的意思。在与黄帝的大战中被砍掉了脑袋,所以叫“刑天”。但他被砍了脑袋后还不倒下,坚持继续战斗。刑天使的“干”,是青铜方盾,“戚”,是一种巨斧。关于“刑天”的涵义,也有另一种说法。“天”者,颠也,指天帝;“刑”者,戮也。“刑天”表示誓戮天帝以复仇。这则神话塑造了一个勇猛顽强、忠贞不二、视死如归的将士的英雄形象,赢得了后人的赞颂。陶渊明《读山海经》云:“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三)夸父逐日

  传说黄帝时期,在北方大荒中,有一座名叫“成都载天”的大山,居住着大神后土的子孙,称夸父族。夸父族中一个首领想把太阳摘下,于是就开始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述了这段故事:“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跑到黄河、渭水边。黄河、渭水的水没有喝够,夸父就赶往北方的大湖。还没赶到大湖,半路上就渴死了。夸父丢下他的手杖,化成一片桃林。《山海经·大荒北经》另有一段相似的记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北方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上有个人,耳朵穿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不自量力,想追逐太阳的影子,一直追赶到禺谷。将要到黄河喝水而黄河水却不够喝,于是赶往大泽,还没到,就渴死了。兴云布雨的神兽应龙已经杀死蚩尤,现在又杀死了夸父,便到南方去居住,因此南方的雨水便多了起来。《列子·汤问》糅合这两处记述,重新铺衍了这个故事:“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死了以后,夸父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继续滋润、孕育着万物。《山海经·中山经》云:“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椶柟,多竹箭,其兽多牜乍牛、羬羊,其鸟多鷩,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夸父山上生长的树木多是棕树、楠树和小竹丛;山中的兽类主要是牜乍牛、羬羊,鸟类主要是锦鸡;山南麓有很多玉石,北坡有很多铁矿石;山北有一片桃林,方圆三百里,林中有很多马;湖水从这山中流出,再向北流入黄河,其中有很多珚玉。于是,夸父成为上古神话中敢于迎接挑战、富于献身精神、死后仍泽溉万物的英雄人物。

  (四)后羿射日

  后羿,简称羿,唐尧时的射师。当尧之时,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庄稼枯焦;地上野兽横行,危害人民生命。尧命羿射下九个太阳,从此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射杀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淮南子·本经训》云:“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羿因射日除害立下大功,得到天帝的褒奖,成为人民爱戴的英雄,民间因此将他奉为“箭神”。

  四、与三皇五帝相关的图腾神话

  在万物有灵的思维模式下,动物神观念应运而生。《山海经》便记载了众多怪异的动物神,有的为人造福,有的则为害甚大,它们多出于人们的想象创造。如有一种兽,形状似猪,有牙,名叫当康,它的叫声好像自己呼喊着自己。如果哪里发现当康,哪里就会农业丰收(《东次四经》)。有一种鱼,长着鱼的身子,鸟的翅膀,会发出如同鸳鸯般的叫声,叫蠃鱼。如果哪里发现这种鱼,哪里必然会发生大水灾(《西次四经》)。为人造福的、大吉大利的动物神自然引起人们的崇拜,于是形成动物图腾。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可以看到鸟、鱼、鹿、蛙、人面虫等图案,这些图案可能是氏族图腾。相传太昊族以龙命名,少昊族以鸟(凤鸟)命名。龙、凤不仅是太昊族、少昊族的图腾神,后来也演变成整个华夏民族的图腾神。

  (一)龙图腾

  龙图腾的产生源于伏羲氏。《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太皥(通‘昊’)氏(即伏羲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据说龙图腾是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造的。据《竹书纪年》记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伏羲氏创立了龙图腾,其后炎帝、黄帝、尧、舜以及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关,是龙种、龙子。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即由此而来。人们供奉龙、崇拜龙,视龙为灵物、神物。《礼记·礼运》曰:“鳞凤鱼龙,谓之四灵。”《庄子·列御寇》曰:“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管子·水地篇》云:“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入蚕属,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深渊。”《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龙在古代传说中被视为百兽之王。其实,龙并非自然界实际存在的动物,而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它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闻一多《伏羲考》说它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作为华夏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龙包含着历代华夏民族的想象创造。如《广雅》依形状、特性划分龙的种类:“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清代张英等纂修《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依出生将龙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类:“龙有胎、卵、湿、化四种。”又依职能分为天龙、神龙、地龙、伏龙:“有四种龙:一天龙,守天宫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龙,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者;四伏藏龙,守轮王大福人藏者。”这最后一条已融入了外来的印度佛教的话头。

  (二)凤图腾

  凤图腾的产生源于少昊。少昊,又作少皞、玄嚣、挚、金天氏、穷桑帝等。关于他的父亲,《世本》说:“少皞是黄帝之子,金天氏少皞,青阳即少皋,黄帝之子,代黄帝而有天下。”《左传·昭公十七年》杜预注:“少皞,金天氏,黄帝之子,己姓之祖也。”据说他是一位名叫女节的女子感应金星而生。《帝王世纪》云:“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传说少昊诞生的时候,天空飞来五只凤凰,颜色各异,是按五方的颜色红、黄、青、白、玄而生成的,因此他又称“凤鸟氏”。少昊开始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之位时,有凤鸟飞来,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曲阜,所辖部族以凤鸟为名。《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曰:‘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於鸟,为鸟师而鸟名。’”在《礼记·月令》《尚书序》《帝王世纪》中,他被说成五帝之一。虽然这种说法不占主流,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少昊在华夏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由于少昊的巨大影响,凤后来逐渐成为整个华夏民族的另一图腾神。

  如果说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百兽之王,那么凤则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一样,凤在现实世界中也不存在,是华夏民族集体想象创造的神鸟。因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又称“皇”),故又称“凤凰”“凤皇”。如《尔雅·释鸟》云:“凤,其雌皇。”郭璞注:“凤,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颔,龟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许。”《说文解字》记载:“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麐后、蛇颈、鱼尾、鹳顙(额)、鸳思(腮)、龙纹、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凤凰的形象为鸿头、麟臀、蛇颈、鱼尾、龙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身如鸳鸯,翅似大鹏,腿如仙鹤,是多种鸟禽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

  关于凤的最早记录,见《尚书·虞夏书·益稷》篇。篇中记述舜帝在大禹成功治水后举行庆典,各种鸟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最后凤凰也成双结对降临了:“《萧韶》九成,有凤来仪。”孔传:“灵鸟也,雄曰为凤,雌曰凰。”这里,凤凰被视作一种象征吉庆的神鸟。《山海经·南山经》形容凤凰的祥瑞:“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国语·周语上》记有凤鸣岐山的故事,说的是周文王在岐山时,有凤凰降临,聚集在岐山栖息鸣叫,象征着周文王的仁德,预示着周朝的兴盛。《诗经·大雅·卷阿》以凤凰和鸣比喻君臣相谐:“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冈。”这里,周王指周成王。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齐飞和鸣,成为和谐祥瑞、天下安宁的象征。

  上古神话关于世界和人类的创生、伟大历史人物的贡献、神异的英雄、吉祥的图腾的神话虚构与传说,表现了万物有灵和神灵崇拜的精神。同时,上古神话表现了英雄人物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和造福人类的道德情怀,奠定了周代道德至上的前期思想基础,使得周代作为“人的觉醒”尤其是“道德觉醒”的启蒙时代成为一种可能。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上古神话,正式纳入研究体系,不能将其只作为虚无缥缈的传说,理应作为上古文明进行研究,就让我们颛孙家族的后代子孙作为先行者吧。

  参考文献

  [1] 祁志祥.先秦至清末:中国古代人文思想史上的四次启蒙[J].学术月刊,2007(8).

  [2] 祁志祥.周代:“神”的祛魅与“人”的觉醒——论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启蒙时期[J].湖北社会科学,2017(6)

  [3] 《中国哲学史》编写组.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 [清]马骕.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 束世澂.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选辑(第一集)[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

  [8]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9] 郭大顺.揭幕中国历史纪元的开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注释

  1 《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天下之民,谓之八恺”。

  2 《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3 另有一说,见《竹书纪年》:“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十年帝游居于陶。”

  4 《史记·五帝本纪》裴骃《集解》引徐广云:“尧在位凡九十八年。”张守义《正义》因皇甫谧云:“尧即位九十八年……凡年一百一十七岁。”孔安国云:“尧寿百一十六岁。”倘在位98年,避位后28年而卒,本身就是138岁,加上登基时已有20岁,尧的实际寿命就是158岁了。按:司马迁的记载本身似有矛盾。《五帝本纪》记载:“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这是说尧在让位给舜后8年而亡,则尧为118岁。

  5 详参《孟子·告子下》。

  6 详参《尚书·舜典》《史记·五帝本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祁志祥。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QQ 10736146
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