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颛孙叔平(2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月7日,出生于江苏萧县王寨镇孙小庄。 民国八年(1919年),入萧县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江苏第二中学。 民国十五年(1926年),考入武昌大学。 民国十七年(1928年),武昌大学外文系肄业,任中共萧县第一届委员会书记。 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后任中共睢宁县特别支部书记、县委书记,中共徐州特委书记等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7月),因领导徐海蚌地区的农工革命武装暴动,被捕入狱。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出狱后到丰县中学任教。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同年任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民运科科长。 抗战时期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冬,参加了彭雪枫领导的活动于豫皖苏边区的新四军六支队。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到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任教,主讲“中国革命运动史”,并广泛阅读马列原著,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先后担任抗大四分校训练部长和校务部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任教育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调任华中建设大学任教务处主任,并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为新中国的成立培养了一批建设人才。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调任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特科学校副校长,主持日常行政工作。 建国之后1949年4月,颛孙叔平随军南下接管南京,9月,兼任南京大学军事代表。 1950年3月,担任南京大学政治教育委员会主任。 1951年7月,南京大学改行校长制,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由心理学家潘菽教授和孙叔平担任正、副校长。 1953年5月,南大党委正式成立,颛孙叔平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 1959年,调入江苏省筹建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创办了《江海学刊》杂志。 1960年,出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长。 1966年,文革开始,颛孙叔平受到迫害。 1974年,文革结束,从“五七干校”回到家里休息。 1978年,回南京大学工作,任哲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晚年时期1981年,被国家教育部聘为首批博士生导师,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创建了国内第一批中国哲学博士点,并担任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3年10月24日清晨,颛孙叔平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于南京大学上海路宿舍里。 主要成就现代哲学 颛孙叔平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成果,其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做的筚路蓝缕的艰难探索,对新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做出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重要开拓。洪修平教授在《孙叔平对新时期中哲史研究的艰难开拓》一文中,回顾了颛孙叔平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艰辛历程和重要开拓以及对求真务实与探索精神的践履。 道家哲学 颛孙叔平对道家哲学的历史发展作了系统梳理,确立了道家对中国哲学具有的开创之功,并在当时中国哲学界尚未特别关注道教哲学更未开始系统研究之时,就在《史稿》中立专章对道教哲学家进行研究。孙亦平教授《论孙叔平对道家哲学研究的推进》一文指出,颛孙叔平的《中国哲学史稿》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哲学研究复苏期出版的作品,对道家道教的研究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佛教哲学 颛孙叔平认为佛教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思辨性而言,它丝毫不亚于传统的儒学和道教哲学,并希望年轻一代能下决心啃一啃这只酸果。提出佛教哲学是中国哲学不可分割的部分,20世纪60年代初,他曾专门邀请佛学研究专家吕澂指导张春波、高振农、杜继文三位年轻人学习和研究佛学。 教育颛孙叔平主要从事军政院校教育行政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参与组建南京大学,开创了南京大学哲学系,推动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为党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理论人才。其中有茅家琦、赖永海、张祥浩、黄浩涛、徐泽洲、黄浩涛等著名学者与官员。颛孙叔平讲课以理论联系实际,历史结合现代,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研究方法。他强调资料和观点相结合的重要性,研究中国哲学史,既要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很好地掌握第一手的古代哲学家的资料。 主要著作
|